云南民歌大全100首(真实的云南民歌不止老司机)

时间:2024-08-11 08:16:52

大家都知道云南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世居的少数民族超过25个,由此云南民歌理应包括各个民族的歌谣。然而时至今日,云南范围内仍用本族或地区语言吟唱的民歌在逐渐减少。因为环境闭塞,交通不畅等原因,一些山区的民歌还来不及采录就自然消亡了。也有一些传统少数民族区域由于经贸往来,语言音律逐渐被主流同化,谣诵的古音调已不可考,如德昂族,拉祜族;有的则由于年代久远,不得不使用汉字给传统歌谣注音,民歌的活音已变成符号,如仫佬族,毛南族。

所以现在一般说起云南民歌,大多是指用汉语或地方官话吟唱的民歌。虽然借助汉字,但也包涵了很多少数民族民歌。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云南兴起了民间音乐抢救整理运动,很多少数民族民歌的曲调被记录下来,根据原始歌词大意,作汉字词以保存和传播。当然也有例外,云南不少少数民族仍保有本土语言的歌谣,并仍在民间传唱,如白族,纳西族,彝族,傣族,哈尼族等。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有人口数量稳定的聚居区,文化保存完好。

下面是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与民歌相关的项目,引用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昆明调

昆明调流行于昆明市区及呈贡、晋宁等滇池周围的汉族地区,昆明附近部分少数民族中亦有传唱。昆明调泛指这一地区的汉族山歌、小调,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歌词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男女情爱、家乡风光、历史、地理、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识、趣闻。昆明调曲目繁多,流传较广的有耍山调、猜调、大河涨水沙浪沙、拈鱼、赶马调、送郎调、放马山歌以及东门腔、西门腔、草海腔等。曲中常出现“垛句”,民间称为“垛叶子”,音调近乎说唱,有的似快速“绕口令”,好的歌手每唱到此,会得到观众满堂喝彩。猜调是昆明调的典型曲调之一,以56种事物相互猜答,想象力丰富,令人拍案叫绝。


彝族海菜腔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特有的民歌品种,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落。民间至今流传着一些与海菜腔有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如传统的异龙湖“二月初十赛歌会”上,要“跳弦”(烟盒舞)和进行“唱曲子”(海菜腔)比赛等。海菜腔通常由一至二人领唱,众人(三人以上)帮腔,一般是男女对唱。海菜腔音域跨度极大,一个老练的民间歌手在演唱海菜腔时,会巧妙地交替运用真假嗓,音色尖亮,优美自然。由于历史上彝汉文化的交融,现在民间演唱海菜腔基本上以汉语为主。


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及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云县、永德、双江、施甸、墨江等县。勐海县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等地的布朗族民歌称为“布朗调”,有5种基本曲调:“索”、“甚”、“拽”、“宰”和“团曼”。过去,不会弹琴唱情歌,往往难寻配偶,所以布朗人还有“歌为媒”之说。目前,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年青人中开始出现用布朗语唱汉族流行歌曲的现象,很多年轻人不再学习布朗四弦琴的弹奏。另外,布朗族女子在婚后不能在公共场合演唱的传统习俗,也使女歌手的传承和培养受到限制。


普米族四弦舞乐

普米族乐器四弦本民族称为“比柏”,主要用作普米族集体歌舞“搓蹉”的伴奏,普遍流传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通甸镇、金顶镇、啦井镇、石登乡、营盘镇等普米族地区。四弦历史已无从考证,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故事。普米族四弦在形制、制作工艺、定弦、演奏方法及演奏曲目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制作和弹奏主要为师传、家传、个人自学模仿。


纳西族白沙细乐

纳西族白沙细乐又名“崩时细哩”、“别时细梨”、“别时谢礼”。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据唐《蛮书》载,纳西族先民“俗好饮酒歌舞”。白沙细乐作为纳西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部器乐、声乐及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究其历史渊源,一说“元氏遗音,靡靡切切,酸楚动人,相传世祖临别所赠,故名别时谢礼”;二说为创自于纳西族民间凭吊战争亡灵之乐。说法各异,暂缺确考。据已故纳西族著名老艺人和锡典有据可考的传承谱谍,至少在200年前丽江已盛行此乐,所表现的是生离死别、怀恋缱绻的感情。 目前,在丽江范围内能演奏白沙细乐的传人已越来越少,丽江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弘扬白沙细乐作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中竭力保护和抢救这一文化奇葩。


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

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 “栽秧山歌”哈尼语为“吾处阿茨”,是哈尼族传统山歌“阿哧”的一个代表作品。栽秧山歌内容丰富,包括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类别,大都与生产劳动,特别是梯田水稻栽秧直接相关,从栽秧开始一直可以唱到谷子发黄的丰收时节,即从农历一月唱到农历“十月年”。栽秧山歌的演唱以栽秧时节最为普遍和热闹,有的地方有专门的歌手在梯田间现场演唱助兴,更多的则是栽秧的妇女边劳动边即兴演唱。普春村凡16岁以上的女子都会唱。


怒族民歌“哦得得”


怒族是一个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文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福贡县匹河乡怒族中流传的民间歌曲“哦得得”,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感情时不可缺少的曲调。“哦得得” 有“哦得得一”、“哦得得二”、“哦得得三”等不同的小调,有多种唱词、唱法,反映了怒族生活、狩猎、男女情爱等内容,在演唱的过程中带有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口语化较强,通俗易懂,是一种保留较为完整的民间歌曲。


独龙族民歌

独龙族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及相邻地带,历史上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民歌是一重要类别,很多独龙族的史诗、神话、传话、故事、歌谣等,都是通过歌唱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得到继承和流传。凡收获、猎归、建房、婚聚或年节等场合,独龙人都喜用歌舞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欢乐。独龙语中把民歌泛称作“门租”。独龙族民歌种类较多,根据题材内容和曲调的音乐结构形态,可分为叙事歌、情歌、习俗歌、劳动歌、山歌、舞蹈歌、儿歌、祭祀歌等。从音乐体裁来看,每一种旋律音调都可以演唱较为广泛的题材内容。


阿昌族民歌

阿昌族历史悠久,人口3.2万,其中1.2万人居住在梁河县。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许多歌种在曲调、歌唱形式等方面独具特色。按体裁划分,阿昌族民歌有山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和舞蹈歌等种类。叙事歌包括多种叙事长歌,主要有“毛舌勐舌”(即造天造地之意)和“麻兰调”(缅怀调,为逝去的老人而唱),阿昌族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即是“毛舌勐舌”的代表。 梁河县政府把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四定为一年一度的“阿露窝罗”节。在节日里主要进行两大类民歌演唱:“蹬窝罗”舞蹈歌和阿昌山歌、情歌。这两类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祭祀歌一类民歌大多面临衰退和消亡,随着老一辈祭司和巫师逐渐离世,现今年轻人中已无承继者。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个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歌歌单,来源:中国地方民歌——云南民歌(豆瓣)
  01 小河淌水
  02 十大姐
  03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04 猜调
  05 缅桂花开十里香
  06 跳月歌
  07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
  08 放马山歌
  09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10 采茶
  11 蝴蝶泉边
  12 婚誓
  13 月光下的凤尾竹
  14 姑娘生来爱唱歌
  15 撒尼的春天在哪里
  16弥渡山歌
  17 雨不洒花花不红
  18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19 泉水丁冬响
  20 金线挑来银线绣
  21 桂花开放幸福来
  22 送郎
  23 绣荷包
  24一朵鲜花鲜又鲜
  25 赶马调
  26 长湖水清又凉
  27 情深谊长
打开音乐播放器,慢慢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