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校园李四光雕像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 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换专业
李四光出生于1889年,甲午海战时,他还是一个幼童。中方惨败,让他下定决心长大了要去学习造船,为国家造出坚船利炮。15岁,李四光东渡日本学习造船。16岁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先生送给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八个字,这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之后,李四光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采矿,以期实业救国。一年后,他深感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地质科学,进而转学地质学。李四光“一生三换专业”,从学造船再到学采矿,从学采矿再到学地质,每一次的专业转换都和国家的需要相关。
毅然回国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的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求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绕道意大利,经过了六个多月的跋涉,终于在1950年4月6日回到祖国。后来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要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而要冒险回国时,他说:“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应当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发现大庆
回国后,李四光从他建立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出发,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李四光认为,找油要考虑的是有好的生油条件和好的储油条件,不要局限在是否有海相沉积。他深信,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地质勘探,并且提出应该重点工作的地区。1954年3月,李四光提出“应对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进行‘摸底’工作”。在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积极组织和大力推动下,1955年正式拉开了对松辽盆地的地质普查工作。
中国地质学奠基人-李四光
1959年9月26日,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东北松辽盆地的第三口探井——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国贫油落后的面貌。
历史不会忘记,多年以后,虽然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已经故去,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的证书上,他的名字位列第一。
1982年“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获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李四光把全部智慧和力量都倾倒出来,献给党、献给国家、献给人民。他用行动展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也用一个个无悔的选择,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