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
繁殖期间栖息在偏僻而无干扰的开阔森林及森林河谷与森林沼泽地带,也常出现在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岸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和草地。
幼鸟头、颈和上胸褐色,颈和上胸具棕褐色斑点,上体包括两翅和尾黑褐色,具绿色和紫色光泽,翅覆羽、肩羽、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和尾羽具淡皮黄褐色斑点,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和腹部中央微沾棕色,嘴、脚褐灰色或橙红色。
中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到中国长江以南越冬;迁徙时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主要在白天迁徙。迁徙飞行主要靠两翼鼓动飞翔,有时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迁徙时间秋季在中国主要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南迁,春季多在3月初至3月末到达繁殖地;在欧洲秋季多在8月末至10月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春季在3-5月到达繁殖地。
繁殖于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山地、阿尔泰山地、准噶尔盆地和东部盆地、青海西宁、祁连山、甘肃东北部和中部、祁连山西南部、张掖西北部、酒泉、敦煌,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伊克昭盟中部、东胜、乌梁素海、呼和浩特、巴林东北部、赤峰、阿伦河,黑龙江省哈尔滨、山河屯、牡丹江,吉林省长白山,辽宁省熊岳、朝阳、鞍山,河北省北部燕山,河南伏牛山,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延安等地;越冬于山西、河南、陕西南部、四川、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长江中下游和台湾。
在长白山北坡及其附近800k㎡的统计,平均为0.75只/100k㎡;在山西省1982-1984年4680k㎡统计,平均为1.03只/k㎡,繁殖种群数量估计为40只左右;在新疆南部1985-1992年对40多条河流和水库的直接统计,平均每条河至少有1-4对黑鹳分布,按200条河流推算,黑鹳总数为500-1000只。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北京市拒马河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鹳的数量观察种群数量超过20只。2007年秋冬季节,在山西灵丘黑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到越冬黑鹳的种群数量达32只。据1990-1993年中国水鸟隆冬统计,1990年(6个湿地)和1991年(4个湿地)均为48只,通常所见仅3-5只,在鄱阳湖越冬的黑鹳最多也仅见有1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