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的功效与危害(一勺猪油等于5副药?)

时间:2024-10-03 10:02:32


猪油是老一辈很熟悉的食用油脂,每天“开门七件事”里的老三——油,就有猪油一席之地。猪油过去叫“膏腥”,是将肥猪肉在热锅里“挤出”、“榨出”、“焖出”油脂的方法。猪油在现代有多种叫法,如荤油、猪大油、猪膏等等。

据《齐民要术》、《名医别录》等典籍记载:熬猪油是当家人必备技能,通常在秋冬、冬春时节熬制,通过“干出油、油出油、水出油”等方式炼制;熬油的猪肉,多见于板油、五花肉、肘子肉、网油等,放入瓦罐、陶罐保存,需要时取用,剩下的叫猪油渣,可食用。


这些记录至少给我们提供了这些重要信息:

1、熬猪油在我国有广泛和悠久的群众基础、食用基础。

2、熬猪油不是简单的事,选肉、炼制方法等都有要求。

3、熬猪油的时机有讲究,猪油是可长期保存的油制品。

4、不管猪油还是猪油渣,都是勤俭持家宝贵的食用品。

猪油入药的明确记载,是《金匮要略》的“猪膏发煎”,治疗瘀血引起的阴虚燥热。猪油受到中医重视是在唐宋时期,出现了很多药方和膏方,仅《本草纲目》就记载了含有猪油的组方超过30个。


更重要的是,民间有厚实的熬猪油、吃猪油、用猪油的氛围,老话说:一勺猪油等于5副药。意思是经常吃猪油,对调养身体、缓解病痛有用有效。

在老一辈眼里,猪油“5副药”的功效,集中表现在5个方面:

1、养脾护胃的宝药。猪油味甘,性凉,炼制过程气味芬芳,甘香入脾,脾胃互为表里,对脾土有重要的滋养作用。脾虚常吃猪油,主运化和升清,胃弱常吃猪油,能健胃和化积。

2、润肤止咳的大药。猪油呈淡白泛黄色,随着气温下降会变成白色的膏状,过去形容皮肤细腻,就说“皮肤赛膏腥”,为防止秋冬皮肤干裂、咳嗽不停,吃猪油能有效缓解。

3、通利三焦的好药。猪油药食两用,常用来补虚润燥,其归经是肺、脾、胃、大肠经,三焦都有用处,清肺之燥气,解脾之湿滞,缓肠胃之不利,对脏腑的燥枯有滋养作用。


4、润肠通便的灵药。猪油食疗的最早用途之一,就是促进肠道泄利,大便通畅,对大便燥结秘结有不错的疗效,后来发现还能缓解五劳七伤。

5、护目消肿的名药。古代很多人营养不良,一到晚上就视力受限,猪油能预防夜盲症状,还能治眼角溃烂问题,另外猪油性凉,化瘀斑淤青也有一定功效。

在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中期,猪油还是很多老一辈记忆里的“功勋油”。那个时期物质匮乏,吃菜油需要凭粮票购买,每人每月限额半斤,根本不够吃。

精打细算的国人马上想起“猪油”,用存下来的肉票去买猪肥膘熬猪油,那时候,装猪油的搪瓷碗是全国千家万户的“标配”,即使家里常常没有菜,只吃一点点拌了猪油的白米饭,也十分香甜,还抗饿。



换句话说,国人食用油的菜单,植物油彻底压过了猪油,或许不久的将来,猪油将“消失”在餐桌。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仅用十几年时间,植物油就逐步替代了伴随国人千百年的猪油。比较可信的说法是:


猪油里的人体健康成分——脂肪酸含量,比例不好,其中饱和脂肪酸比例过高,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偏低。饱和脂肪酸过高,会加速生成“坏胆固醇”,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帮凶”,经常吃猪油,或会引起心脏疾病和卒中等问题。

但问题是,在猪油逐渐淡出国人餐桌,植物油占据主流食用油地位的情况下,全球顶尖科学期刊《自然》刊发文章显示,中国的高胆固醇人群依然快速提升,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威胁仍然巨大。

所以,常吃猪油会带来心脑血管类病患,这个说法不一定是科学合理的。“猪油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帮凶”的说法,不一定站得住脚。

但从医生角度看,有3种人确实要远离或慎吃猪油,要管住嘴。


一是确诊心血管类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吃猪油或猪油渣,就像在满满一碗水里再加一勺水,碗内装不下溢出来,意味着成为疾病的助推。

二是已经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征兆,患有脂肪肝,或者乙肝人群,不要吃猪油。一方面会加重血管和肝脏负担,另一方面会让病情出现反复。

三是猪油有通利水道的作用,如果是上吐下泻的患者,或是肠炎肠癌患者,不能吃猪油,否则加重病情。

总之,猪油是国人历经千年的餐桌选择,是经得起健康、美食检验的优良油品,值得信赖。长期吃有5个功效,无愧于“一勺猪油等于5副药”的说法,但不能吃猪油的人群,一定要管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