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出自于哪首诗(岳飞满江红)

时间:2024-10-14 08:33:11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头发竖起,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一说是位于邯郸市磁县境内的贺兰山。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又,明·王熙书《满江红》词碑作“朝金阙”。

《满江红》是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词作,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学界有多种说法,有观点认为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前后,也有说法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但最终被秦桧等奸臣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其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所率领的“岳家军”令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岳飞的文学才华也颇为出众,除了《满江红·怒发冲冠》,还著有《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等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具体创作时间存在一定争议,但普遍认为其创作背景是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期间。

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然而,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词。

词中反映了岳飞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他对“靖康耻”(指北宋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的事件)深感悲愤,对南宋朝廷中主和派的妥协政策感到不满和愤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渴望壮年立功,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决心和信念。这首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数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

关于此词作者是否为岳飞,学界曾有过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这首词的思想感情、风格与岳飞的其他作品相一致,且有元人杂剧的相关词作作为佐证,其作者应为岳飞。

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起势突兀,“怒发冲冠”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强烈的愤怒之情,这是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站在楼台高处凭栏远望,那已收复又失掉的国土、重陷水火的百姓,让作者“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接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作者反省过去,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渴望的是渡过黄河、收复国土的神圣事业,视功名如尘土,体现出其以国家为重的高尚襟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既是自勉,也是对将士的鼓励与鞭策,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下片运转笔端,抒写词人对于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以及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因未雪靖康之耻,故而发出心中愤恨何时能消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夸张手法表达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以及英勇无畏的信念和乐观精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收尾句把收复山河的宏愿、艰苦的征战以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既表达胜利的信心,也显示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中无不透露出雄壮之气。它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在抗战期间以其低沉但雄壮的歌音,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成为了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学界有多种说法,有观点认为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前后,也有说法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能够传颂千古,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词作本身的魅力:这首词情感激昂、气势豪迈,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它从国土沦丧的现实出发,表达了收复失地、抗战到底的决心,以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笑对生死的豪迈气概,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清代词作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其“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

岳飞的影响力: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的事迹和精神深入人心。其精忠报国的精神和悲剧性的命运,使人们对他充满了敬佩和同情。而《满江红·怒发冲冠》作为他的代表作,自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他爱国精神的象征。

经典化的过程:虽然岳飞创作此词后相当长时间内并不为人所知,但从明朝中叶开始,这首词逐渐面世并得到传播。明朝中叶以来,朝廷面临内忧外患,激发了很多文人的爱国情怀,不少人对该词进行唱和,使其逐渐成为名篇。特别是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险境,抵御外辱成为时代主题,岳飞和《满江红》更是获得极高赞誉,岳飞地位的上升也为该词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时代文化氛围和读者接受心理的契合:在民族危亡时刻,这首词能够激励无数华夏儿女保家卫国、抵御侵略,其深厚的内涵意蕴与时代文化氛围以及读者的接受心理高度契合,从而能够广泛流传并产生恒久影响。

文学价值:宋词研究者王兆鹏教授的“文学定量分析”显示,《满江红》高居宋词排行榜第二,仅次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也证明了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后世的传承和推广:包括戏曲、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对岳飞抗金故事的演绎,使人们对岳飞的事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促进了《满江红》的传播。例如清朝著名的章回小说《说岳全传》就让大众对岳飞抗金的故事熟知。此外,它也经常出现在教材、 文学选本中,被后人广泛传诵和学习。总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借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岳飞的人格魅力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等多种因素,得以传颂千古,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爱国精神的象征。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中无不透露出雄壮之气,情调激昂,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情怀。

《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他率领军队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岳飞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当时北宋灭亡,南宋刚刚成立,金朝发动“靖康之变”虏走宋徽宗与宋钦宗。岳飞从二十岁起先后四次从军,力主抗金,他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收复了建康以及襄阳六郡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然而,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他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岳飞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景象,年少从戎,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艰苦奋战,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满江红》这首词充分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词中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无不透露出他的壮志豪情。

关于《满江红》的具体创作时间,学界有多种说法,除了上述绍兴六年说之外,还有人认为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前后,也有人认为作于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克复襄阳六郡晋升清远军节度使之后。但无论哪种说法,这首词都反映了岳飞的爱国精神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岳飞创作《满江红

》的历史背景如下:南宋绍兴六年(1136 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他率领军队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自己收复失地、雪耻杀敌的决心和意志。

在岳飞生活的时代,北宋灭亡,南宋刚刚成立,金朝发动“靖康之变”虏走宋徽宗与宋钦宗。岳飞从二十岁起先后四次从军,力主抗金,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他曾取得过一些重要的胜利,如建炎四年(1130 年)的清水亭大捷和牛首山大捷。

清水亭大捷中,岳飞在当年四月二十五日率兵从宜兴进至建康(今南京),于清水亭设下埋伏,金兵大败。在牛首山大捷里,岳飞先行占据牛首山的有利位置设营置垒,待金兵过境部队来到附近安营扎寨后,他派百余精兵身穿黑衣潜入金营偷袭,又遣兵在营外活捉出逃金兵。之后,岳飞率三百骑兵、两千步兵直奔靖安,与前任建康府通判钱需率领的乡兵配合,拦腰痛击金兵,最终收复了沦陷达半年之久的建康城。

然而,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绍兴十年(1140 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但宋高宗却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 年 1 月,他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朝天阙”中的“天阙”也有一个典故。公元 317 年,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欲在都城的正南门即宣阳门外建双阙,以示皇权至尊。当时众官议论,要迁义兴(宜兴)汉司徒许彧墓前的二阙至此。而丞相王导则认为政权草创之初,财力不足,不宜大兴土木。于是,王导乘晋元帝出宣阳门之时,南望牛首山两峰对峙,便劝道:“此天阙也,岂烦改作!”此后,牛首山便有了“天阙山”之称。

岳飞创作《满江红》的意图主要是抒发他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公元1136年,岳飞奉朝廷之命第二次出师北伐,他一路战绩非凡,收复了一些失地。但由于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最终不得不撤军。此次北伐,岳飞的抱负并未完全实现,有感而发,遂作此词。

词中“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等句,表现出他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以及对前功尽弃局面的痛惜。“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反映了他多年征战的艰辛,同时也显示出其不慕功名,只为报国的高尚情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表达了他对“靖康之耻”(指北宋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的刻骨铭心,以及对未能雪耻、消灭敌人的愤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则体现了他渴望直捣敌人巢穴、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气概。最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表明了他收复失地、报效朝廷的赤诚忠心。

整首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展示了岳飞忧国报国的壮志豪情,也代表了当时广大民众对收复失地、重振国家的强烈愿望。岳飞生活的南宋时期,战乱频发,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他自幼怀有“尽忠报国”的理想,投身军旅,为保卫国家而战。然而,南宋朝廷内部存在着求和派,他们的政策常常阻碍了岳飞等主战派的抗金行动。岳飞的北伐多次受到限制和干扰,使他的抱负难以完全施展。《满江红》这首词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民族尊严和国家完整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