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时,被放逐疏远。
顷襄王时,被彻底放逐。
白起伐楚,屈原终于绝望自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念念不忘于自己的故国。
他是后世文人的精神偶像,他的生命轨迹让端阳节永远和我们相连。
他既有政治眼光,又有文学才干,是历代少有的两者兼具的人物。
他的一生屡被小人所谗,被楚王流放。身为楚王宗室,爱家爱国,不能像其他游士脱身远举,引他方势力反噬自己之家邦,于是只有一死殉国。
李白曾作《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苏东坡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而。”
苏轼说,文章才学让我一辈子都景仰、却不能达到他万分之一的,惟有屈原一人而。
能让苏东坡有这么高评分的也只有屈原了,屈原开创了楚辞,楚辞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先生给《史记》作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离骚》是屈原放逐之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屈原在《离骚》中强烈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认识。
后世的贾谊被逐出京师,路过湘水,凭栏而吊,写下了《吊屈原》,贾谊少年得志,进言多得采纳。
贾谊为汉文帝推行的改革政策同样受到了朝中老臣的打击与迫害,不得已文帝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再次回到京师,便是有名的宣室夜对,李商隐有诗赞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贾谊最终被聘为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这让贾谊悲伤自责不已,过早的消融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
【一】贵族血统屈原
公元前340年正月,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的一个贵族家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在屈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本姓熊,而以屈为氏。
屈原本名叫“平”,“原”是他的字,在《离骚》中专门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名余曰正则夸,字余曰灵均”。
屈原从出生起,就有着高贵的王族血统,而且他从小聪明有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喜欢读书,并以治平天下为己任。期盼自己能够跻身政治舞台,以自己的才能,实现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
二十三岁屈原入朝为官,很受楚怀王器重,被授予左徒,屈原希望通过变法来使国家强盛,这一时期,楚怀王基本算是一个明君,从内政到外交,君臣合力使楚国一度欣欣向荣。
屈原辅佐楚怀王兴图楚国霸业的宏大理想遭遇了强大的阻力,在内政上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发生了矛盾,外交上损害了秦国的利益。
【二】忠心耿耿抵不过谗言
出身高贵,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再加上品性高洁,丝毫不沾染官场的污浊之气,试想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不受到小人的迫害呢?
上官靳尚和屈原职位相同,很嫉妒屈原的才能,当时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上官靳尚想据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看,因此他就在怀王面前进谗言,其结果是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屈原从左徒被贬为三闾大夫,三闾大夫就是主持宗庙祭祀,管三大氏族的子弟教育。此后屈原几次被启用,却再也没能回到政治中心。
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派张仪带着丰厚的礼品出使楚国,表示臣服。张仪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如果楚国能够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六百里土地。
楚怀王贪图土地相信了张仪的话,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甚至还派人到齐国城墙下辱骂齐宣王。之后怀王派使者去秦国接收土地,谁知张仪翻脸不认人,不肯承认,只说是答应给六里土地。
楚怀王当然盛怒了,两次兴师伐秦,结果却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这会儿想起屈原说得对,于是再次启用屈原,派他去跟齐国重修旧好。
【三】放逐江南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怀王因为之前张仪欺骗过他,就提出:只要张仪,不要土地。可见怀王真的没有政治头脑。
张仪到楚国后,又给楚国掌权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
屈原这时候已被疏远,不再担任官职,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可惜来不及了,张仪已经回到了秦国。
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和怀王见面。屈原力劝:秦国是虎狼之国,是不能信任的,还是不去为好。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是亲秦派,极力劝怀王前去。
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但他刚进武关就被扣留,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怀王不肯答应,逃到赵国,赵国害怕秦国不敢收留,后怀王又被秦兵掳去,最终气恨交加,病死在秦国而归葬楚国。
怀王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
屈原对此也非常痛恨。于是趁着怀王灵柩运回郢都,举国默哀致祭的机会,拼死揭露了那些祸国殃民的亲秦派罪行,这使他遭到了更沉重的打击。
令尹子兰最终让靳尚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怒之下,就把屈原放逐了。屈原被赶出京城流放到洞庭湖一带,这一放逐,便是二十年,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郢都,消息传到江南,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追随楚怀王而去,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而他高洁的心灵又与混浊的世俗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这就是屈原的心灵独白,宁可投入大江葬身鱼腹,也不去蒙受世俗的玷污。
【四】屈原文学成就
屈原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是他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耸立起中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
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屈原的楚辞有着奇特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华美的词章,展现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有人认为屈原有着很多段浪漫而刻骨铭心的爱情,因为他写了很多“情诗”,香草美人是他很多诗歌的主题。
有人认为,在屈原的《离骚》、《九歌》等诗作中,就隐晦地讲述了屈原与楚怀王之间由亲到疏的心路历程,而在这段关系中,以“美人”自况的屈原是女方,楚怀王是男方。
屈原的诗只是用了文学的“比兴”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是政治抒情诗。至于屈原本人的爱情、婚姻状况如何,有无子女这些在相关典籍中均无记载。
《离骚》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以奇特的诘问形式、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一连向上苍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既敬天尊神法道,又借天问道、借古喻今,叩问现实,质疑巫术的盛行,充满科学求索精神。
在祭歌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九歌》,结构精巧,斑斓绚丽,美轮美奂,塑造了或优美妖娆或庄重典雅的云中君、湘君、湘夫人诸神形象,成为传世经典之作。
【六】悲情君臣
屈原对楚怀王曾有深厚感情,一度几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业追求,而又怒其不争、怨其不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叹昏聩之君误国、蛊惑之佞亡国,可谓爱恨交织。
即使屡遭离间、屡受陷害而被疏远、流放,屈原仍然一步三回头,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和召回。
在“楚才晋用”的时代,屈原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离开,像春秋时期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一边寻找明君,开辟自己的政治试验田,一边传大道,宣扬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主张,但屈原宁死也不愿意离开楚国一步,对国家、君王的忠诚日月可鉴。
即使对昏聩的新主顷襄王,屈原也同样抱有过幻想,浪迹荒野之时仍以诗赋寄情,提醒朝廷,但终究是一厢情愿、枉自多情。
屈原的忠君情结和爱民情怀并存,对民生有更多的体恤,在忠君与爱民的矛盾中备受煎熬。
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民为本,敬天法祖体恤苍生,为民请命,对百姓充满深深的同情和哀怜。
屈原身为宗室重臣,却站在劳苦大众一边,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明知这样必定会触犯贵族垄断集团的利益,但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对民众、对王权的忠诚昭然若揭。
两千多年来,屈原这种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贾谊
【一】少年得志
贾谊是名士,《史记》记载:“年十八,能诵诗属文闻于郡中。吴廷尉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即位不久,求贤访良,当时河南守吴公的政绩很好,文帝特召为廷尉,吴公又向文帝竭力推荐贾谊,文帝乃复召贾谊为博士。
贾谊一到京师,果然不同凡响。在朝中,贾谊年龄最小,论能力,贾谊最强。皇帝每讨论一项诏令,只要贾谊发声,其他人都觉得无话可说了。大家都认为他们的能力赶不上贾谊,所以贾谊甚得文帝喜爱,被破格提拔。
贾谊为汉文帝推行的改革政策同样受到了朝中老臣的打击与迫害,他们联合起来向文帝发难,说贾谊年纪轻轻,没有什么实际经验,他所做的就是想要独揽大权,扰乱朝纲。
要知道,汉文帝能坐上皇帝宝座就是这帮老臣的功劳,因此,尽管文帝知道贾谊很有能力,但迫于压力,不得已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贾谊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
【二】一对相知君臣
汉文帝与贾谊是一对相知君臣。汉文帝有主见,并不全为权臣左右,虽然他出于无奈,把贾谊贬出了京师,但他敏锐的觉察到贾谊的主张是正确的。
所以他仍是将贾谊的建议逐步采纳,付诸实施。表面看,朝中老臣阻挡了贾谊晋升的步伐,可实质上,汉文帝在施政过程中,总是采纳贾谊主张,朝中老臣虽然爵位高,但并没有给文帝提出什么有益的帮助,最终被劝退,回家养老去了。
贾谊再次被文帝召见时,二人彼此心境都已发生了改变,贾谊是在文帝祭祀神灵祈求福祉时被接待,当然是很私密的,这便是有名的宣室夜对。
【三】郁闷而死
李商隐有诗赞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贾谊和文帝见面,君臣促膝长谈,从眼下的鬼神之事切入,逐渐进入商讨国计民声的主题。
宣室夜对之后,贾谊向朝廷上了《陈功事疏》,也就是历史上常常论及的《治安策》。《治安策》也如后来的隆中对一样,是贾谊根据皇帝的提问,对国内外局势所作的分析与判断,对事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或者说,它也是贾谊与汉文帝会谈的一份备忘录。
过了不久,文帝特聘贾谊为梁怀王太傅。须知梁王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梁王老师。
遗憾的是,贾谊所悉心教导的梁王在驰往京城的途中坠马而死,这让贾谊悲伤自责不已。哭泣了一年,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到汉昭帝时,他担任过九卿之职。
后记:
青少年时期的司马迁,与屈原贾谊的生命轨迹类似,顺风顺水。司马迁特意去看了屈原沉江自杀的地方,不禁掉下眼泪,想到屈原的为人。
后来又读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又责怪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才华,若是游说诸侯,哪个国家都会欢迎,何必把自己弄到这个地步。
及至司马迁又读过《服鸟赋》之后,才明白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又不禁默然若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