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定陶属于哪个市(西周曹国属地——定陶)

时间:2024-12-04 08:32:15

今山东牡丹之都菏泽市的定陶,属于西周时期曹国的封地,其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弟叔振铎。曹叔振铎,姬姓,名振铎,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六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受封于曹,建都陶丘(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疆域大致辖菏泽市、定陶区、牡丹区与曹县,以及河南濮阳南部等地。曹国实为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周王朝的东部疆域,起过重要作用,与晋、鲁同为“十二诸侯”之一。


首位君主


周武王姬发当上天子之后,就把一个叫振铎的同母弟弟封在了曹地,振铎就是曹国的开国之君。曹叔振铎母亲姒姓,是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周文王的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曹叔振铎,文之昭也。”周武王姬发之弟。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兄弟十人,自幼深受母亲大姒的教诲,所以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

周文王死后,因长兄伯邑考早逝,故而次兄周武王继任其位。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攻打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商朝君主帝辛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曹叔振铎在执政期间,体察民情,爱护百姓,实行轻徭薄赋,劝百姓削岗平洼,建设家园,疏水导流,垦荒种田,深受百姓爱戴。他注重农桑,教民众讲礼义,行廉耻,广施周礼。使奢者俭素,劣者善良,俗尚淳朴,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在他的治理下,古曹国呈现出政治清明、民风清纯、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为定陶与菏泽成为“天下之中”,打下坚实基础。几千多年来,有关曹叔振铎的传说不绝于史。《左传》中记载:“曹叔振铎,文之昭也。”有关文献中还记载:“铎教民有法,实开疆之圣也。”后人称赞其“铎教民有法,实开疆之圣也。


古墓阿谷


曹叔振铎死后,人们怀念不忘,在定陶城北6公里处仿山墓顶上修建庙宇,以示纪念明君曹叔振铎,祈祷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庙宇核心区占地58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因其突兀如山,故称仿山。据《定陶县志》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如山,自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并祠焉”。曹国历代国君为显示其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势,将其墓地不断地封土加高加大,逐渐形成了“崇三十丈,延环百里”的高阜。公元前487年曹亡后,曹民怀念故国,便在仿山建造曹伯祠,供奉祭祀。曹伯祠屡圮屡建,延续不绝。

唐宋以后,仿山陆续建造寺庙道观,至明清时达到鼎盛,庙宇计有4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风景寺庙园林。仿山由东、西两山组成。东山是曹国首位国君曹叔振铎至末代国君伯阳的墓地,西山是曹叔振铎的次子卞和(卞城王)及其后代的墓地。两山占地面积3.82公顷,两山之间有一宽50米的峡谷,俗称阿谷,在当地有“阿谷停云”的美丽传说。

书载孔子居卫时,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羞辱,心情郁闷。孔子一路情绪低落来到曹国,路经曹陵仿山,便在山谷树林下休息。山谷中树木葱茏,微风习习,清泉汩汩,溪水潺潺,置身谷中,顿觉心旷神怡,郁闷烦恼即刻烟消云散。在山谷深处,孔子发现一村姑正在溪流边浣纱。刚刚经受南子之辱,老夫子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更是坚信不移。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孔子命弟子子贡与村姑搭讪,从言谈举止上观察女子的德行。通过试探发现,虽是一乡野村姑,但举止稳重,懂礼仪,知操守。孔子认为村姑是个素有教养、通情达理、品行高洁的人,与南子形成鲜明的对照,甚为感慨与欣慰,随口吟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是《诗经.周南.汉广》里的句诗,意思是说:南方有高大的树木,不可在下面休息;汉水上有品德高尚的淑女,不可随意去追求。恰在这时,山谷上空飘来一朵白云,孔子触景生情,叹曰:“阿谷停云也”。

由此,“阿谷停云”的故事在定陶一带广为流传,百姓把仿山阿谷视为圣人莅临的“圣迹”。清代名士张彦士《阿谷停云》诗赞:“菏水风清罢杵时,晴岚叆叇锁山眉。只今惟有浣纱石,犹带尼山化雨澌”。

现今仿山古墓群,就是周朝诸侯国曹国国君墓葬群,该墓葬群安葬自叔振铎至曹伯阳共二十六位国君。自1997年以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通过全面治理整顿,多次升级改造,正式被列入道教文化活动场所,属于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发现的文物有曹国君振铎鼎、曹公簋、曹公子沱戈及大量其他铜、陶制品。如在仿山附近出土的曹国陶豆、陶盆、陶釜,还有用于制作陶器的工具陶拍等。

史料记载: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纪念曹叔振铎的日子。相传,大王爷受民敬仰,感动东海龙王,于致祭日香火烟雾中布云,在思凡落泪中降雨,以在天之灵,给天下百姓降吉祥。如今,一年一度的仿山庙会都有5天的商贸交易。


曹国湮灭


曹叔振铎死后,其子姬脾即位,史称曹太伯。二十二世孙曹伯阳继任曹国国君之后,不理政事,喜欢打猎。曹伯阳当国君第三年(前499年),曹国就有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很多人站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商量要灭曹国。正在商议对策,这时候振铎出现在梦里,他劝这些人先等一等,等一个叫公孙强的人出现,大家给了振铎的面子就离去了。这个做梦的人醒来后就告诉自己的儿子:“等我死后,要是曹国出现一个叫公孙强的人掌权,你就要带着家族的人离开这里,免得遭受灭国之祸。”

后来,曹伯阳果然任用一个名叫公孙强的人,做梦人的儿子便逃出曹国。公孙强向伯阳提出一个建议,曹国要向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称霸天下。伯阳就听从公孙强的意见,为成为新一代霸主做准备。因为曹国一直很弱小,所以总是依附在一个大国的后面,当时他们的后台是晋国。经过一番仔细的考量和周密的计划,伯阳决定,要想称霸就要先独立,所以他就先主动向晋国表示其意。

曹伯阳感觉自己的腰板硬朗起来,就开始发兵攻打宋国。梦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虽然宋国不是个什么大国,可对付曹国确是绰绰有余,没过几个照面就把曹军打败了。对于宋国而言,之所以欲全力消灭曹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觊觎曹国的陶丘(今定陶)。陶丘是战国时期水陆交通中心,曹国地处平原,道路易修,车辆易行;同时,陶丘又位于济水南岸,济水是主要水路通道。顺济而东,可达齐鲁;溯济而西,可抵宋、三晋。基于此,陶丘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城池,在获得陶丘后,宋国无疑更加富饶了。之后,宋国派兵攻打曹国,那个时候晋国也懒得再理曹国,结果伯阳和公孙强都被抓到宋国被杀掉,不久曹国灭亡,共历二十六世,享国636年。

在曹国被宋国消灭后,其后人就以曹国的曹字作为姓氏,比如西汉开国大臣曹参,就是曹国君主的后人。在秦末汉初之际,曹参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并在萧何之后接任丞相一职。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就自称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


非遗名录


2023年初,定陶区人民政府印发文件,将《曹叔振铎传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民间流传了二千多年的曹叔振铎传说,终于迈进了政府的保护大门,这是有关地方古文化研究,树立本土精神标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有关曹叔振铎传说,内容广泛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墓地、碑文丶家谱、村志、庙会,有戏曲、快板、大鼓、民歌等。史料丰富,真实可信。曹叔振铎传说深深札根于民间,有着浓郁的鲁西南特色。如《曹天王“三招”安天下》《曹天王行雨》《阿谷停云》《仿山庙会》等故事,流传全国。谚语如“大王庙,大王神,大王是咱曹国人。”“天大旱,愁死人,大王降雨喜煞人。”“金铃铛,银铃铛,发家致富就靠曹天王。”通俗易懂,具有易讲、易记、易传等特征。

《汉书 地理志》中,有曹地“厚重多君子,好稼稿,恶衣食”的记载。曹叔振铎被后人奉为降雨救禾的“天王”,从公元前5世纪的诗歌《下泉》中,就可透出端倪:“芃芃黍苗,阴雨膏之。”“阴雨膏之”,就是用雨水滋润的意思。这是产生于古曹国的一首民歌,是古代当地民众对首任国君曹叔振铎的一种怀念、赞颂的反映。

曹叔振铎的祖辈可以追溯到人文始祖轩辕皇帝。在民间,人们常常把曹叔振铎与轩辕相提并论。轩辕因有土德之瑞,世称黄帝;振铎因是武王之弟,人谓曹叔。黄帝播百谷,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著《内经》,造福人类。振铎承先人之风,励精图治,施仁政,爱万民;兴水利,种五谷;开路衢,倡贸易。“三招”而兴天下。振铎逝,官民皆以曹天王称之。世人说:菏泽乃曹国之疆域,曹州之故土。即源于此。曹叔振铎被民众神化为天上的“大王爷”,为百姓下雨保禾、祛病解灾、送子造福、发家致富等等,充分反映了基层民众对“明君清官”的赞美和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珍贵的艺术价值。

曹叔振铎传说,不仅源于定陶,而且还广泛流传于我国内地以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区。自曹国建立算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与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古曹国是在定陶历史上最悠久,影响最大,资料最完整的奴隶制国家。在菏泽以曹字冠名的县、乡、村多达200余处。在全国以曹字冠名的州县区、乡镇、村庄,达2万余处。古曹国历代国君,所采用的叠加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墓葬格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进一步展现曹叔振铎真实可信的形象,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民间文学内容,坚持文化自信,树立精神标识,2022年7月,菏泽市村镇志研究院在定陶区仿山镇召开曹叔振铎传说研讨会。来自北京及菏泽市有关基层史志、祖源文化、旅游工作的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2022年8月2日,《大众日报》等报刊刊登了有关消息,国内一些报刊也都作了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对于《曹叔振铎传说》的进一步搜集、整理、宣传工作,定陶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采取评审、公示、行文等措施予以认定,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已列入第九批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