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沧桑岁月的守望者,一砖一木质朴动人;她是正义精神的栖居者,流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温情;她凝聚着别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和潮汕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展示着浓郁独特的乡土气息和大爱众生的普世情怀。她就是目前广东省内已知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传统形制及工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古建筑——揭阳城隍庙。近日,她被公布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目前广东省唯一一个“晋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隍庙。
揭阳城隍庙全景图。
三山门垂脊灰塑。
三山门嵌瓷屋脊。
拜亭垂花柱。
城隍庙三山门连栱襻间及彩绘门神。纪伟锋 摄
揭阳城隍庙会巡游活动盛况。
广东现存最大的城隍庙
城者,邑之城墙也;隍者,邑之城壕也。城司卫,隍司济,二者皆有功于民,故民崇拜而敬之,庙而祀之,谓之城隍老爷。城隍,自古被人们视为一座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神后来更被人格化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循吏或英雄充当,他们或救灾救难,或慷慨赴死,或教化百姓,由人而成神。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封官晋爵,对城隍庙建设制定了具体规制,普天之下,凡有城池者,均有城隍庙。城隍更由原始的护城保民上升成为“惩恶扬善,护国安邦”之神。揭阳城隍庙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据清雍正陈树芝《揭阳县志》卷二《坛词》载:城隍庙在县治东解元坊,深二十六丈,广八丈。洪武二年(1369)县丞许德创建。城隍庙坐北朝南,格局严整,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牌楼、三山门、拜亭、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为三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是广东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传统形制及工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古建筑,也是揭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的风格和潮汕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保留着明代特色地栿、承梁框架的山墙以及穿斗式、抬梁式的“混合式”木结构,使其力学结构科学严谨,兼具抗震与防台风功能。自创建600多年来,城隍庙历经多次地震、台风仍岿然屹立。据介绍,城隍庙在历史建筑中还起了一个其他建筑不可充当的作用,那便是从大殿的建筑中可以窥得旧时揭阳县衙大堂的规格。据记载,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简单来说,在此之后“揭阳县城隍显佑伯”便与揭阳的知县位居同一官阶,大堂也享同一规格,而这便在考证早已无存的揭阳县衙上起到了一个充分的参考作用。
汇聚多彩地方民俗风情
踩着青灰色的石砖走进城隍庙,就犹如走进了一座潮汕建筑艺术的展览馆:古朴典雅的青砖黛瓦,韵味十足的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雄奇劲健的灰塑、绚丽多彩的嵌瓷、金碧辉煌的金漆木雕、富丽堂皇的彩画……整座城隍庙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最大限度地对潮汕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彩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彩画等进行了整合,融历史性、实用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渗透着浓烈的潮汕乡土文化气息,形象展示着潮汕独特的民俗风情。比如,城隍庙的门神画,由“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成光绘制,造型端庄,色彩艳丽,纹饰清秀,营造了璀璨绚丽的画面,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夫人厅的心间檐下有整片盐木通心雕刻的葡萄缠枝花罩,只见串串葡萄丰美饱满,枝藤精细自然,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蕴深厚,意趣盎然又古朴秀美;还有那庙屋面、架梁结构等装饰绿琉璃瓦及嵌瓷、石雕、木雕等,以鳌鱼、醒狮、吉祥图案、戏剧人物等为主要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构图繁缛、精致,营造技法高超,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
在漫长的岁月中,揭阳城隍庙还长久保留着祭神、游神、娱神的庙会活动,其中以游神最为隆重,旨在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也是为驱邪惩恶,扬善教化。每年正月,一年一度的揭阳城隍庙会巡游活动举行之时,现场彩旗飘扬,鼓乐齐鸣,英歌舞、舞狮、舞龙、武术、标旗锣鼓等喜庆的民俗表演精彩纷呈。巡游活动规模宏大,所到之处,观者如潮。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城隍庙会在演进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其性质也更加多元化。如今以城隍出巡为主的庙会,游神赛会的色彩浓重,而原来的信仰意识已大大淡化。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俗活动,城隍庙会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呈现多彩的民俗盛宴,更表达着人们对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寄托惩恶扬善的精神正义
文史专家认为,城隍庙代表着中国的一种民间信仰,城隍神是善良、正直之神,惩恶扬善。从一开始的护一方城池,保一方民众平安顺遂的地方守护神,到后来逐渐演化为护国安民、惩恶扬善的举国崇拜的神系。城隍庙是古代社会一种人格神的象征,古代一些地方官,如果善良正直、为官清廉,去世以后就会被奉为城隍,而古代许多地方官上任前也要去拜城隍庙,意为宣誓自己是个好官。从古至今,城隍庙都寄托着一种对于惩恶扬善的精神正义的追崇。徜徉在揭阳城隍庙中,除了精美的建筑艺术,数十副书法楹联更是令人不由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它们不仅展现着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和楹联艺术之妙,更深刻地诠释着城隍庙的核心文化内涵——扶持正义。
庙中现存最古老的楹联是清嘉庆十九年(1814)揭阳知事古越山阴章予之所撰楹联:“明阴洞阳谁谓鉴观非赫;彰善瘅恶当在祸福无私。”此联为庙中现存的唯一的清代楹联。联语既歌颂了城隍神的明智聪察,公于职守,也带有自勉自律之意:为官一方,即应廉政公正,造福万众,报效国家。
悬挂于三山门城隍庙题匾之东西侧的“你来了么”“也有今日”,此联前设问,后慨叹,城隍神之惩恶劝善、慈心惠民的性格、气质跃然纸上。联语亲切中又带着幽默与调侃,威严中还带着亲昵,让人心中为之一动。字里行间促人向善,净化心灵。“你来了么”题额下方还有一运作的算盘,带着浓烈的警示意义。据说,此联为明天启(1621~1627)初年揭阳县令冯元飚所题。另外, “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文精意明,寥寥几句便道出了城隍庙的“显赫”之处,而诸如“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劝世联,读来使人感触至深,拍案称美。文史专家认为,时至今日,城隍文化中的瘅恶扬善的内涵,在匡正社会风气,促人自律修身,向上向善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洗礼,揭阳城隍庙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貌,愈发显现出一种宽厚、包容的魅力。它像一位气度轩昂、宠辱不惊的高士,默默守望着古城的岁月流转,延续着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揭阳城隍庙简介
揭阳城隍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城隍路,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迄今为止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期间历经兵燹和自然灾害,屡遭摧毁破坏,但每次都能得以葺复重建,修建经费大多由善男信女、海内外侨胞、社会热心人士捐款。整座建筑物坐北朝南,格局严整,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三山门、拜亭、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广东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传统形制及工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古建筑,也是揭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不仅如此,在潮汕地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依托城隍庙的民间信仰及民俗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年无休,往来信众不断,香火鼎盛,若逢节日更是人潮如鲫。因此,揭阳城隍庙同时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1988年1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29日被列为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城隍庙价值:
揭阳城隍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工艺精湛。目前现存的夫人厅较好的保存了明代建筑风格。大殿和山门中的主体构件如石柱、柱础等均为明代遗存,虽然上部梁架形式已经反映出清代潮汕地区的建筑特色,但其基本格局仍保存明代原有空间形态。同时城隍庙遵循严谨的力学结构规律,防震能力强,经历明代以后几十次地震依然巍然不倒,体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术。而在建筑上绚丽的嵌瓷和宏伟的灰塑装饰以及室内大量的精美木雕无疑不是清朝鼎盛时期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揭阳城隍庙是目前省内已知同类型建筑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保存了潮汕地区传统的营造技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建筑营造、景观设计、工程建设或造型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能够反映特定时代整体或局部地域的典型风格与技术水平。
揭阳城隍庙从其选址、营建方式和建筑整体空间布局,乃至建筑的细节装饰均反映潮汕地区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原始哲学思想和“尊儒重礼”传统观念的保留和延续。同时在数百年的时间中,城隍庙的民俗活动基本没有消失过,它一直都是揭阳地区甚至粤东地区城隍文化的中心,并长久保持着祭神、游神、娱神的庙会活动。每年农历正月,这里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民众纷纷参与其中,游神、表演、许愿祈福,寄托了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作为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内人群生产、生活遗留下的物质遗存,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化或文明提供特殊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