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广为流传的《论语》就是记录了他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
孔子的本名叫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陬邑人。但其实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孔”是他的氏。因为在春秋战国之前,由于严格的宗法制,大宗有继承权,可以继承姓氏,小宗可以不改姓,但必须取别的氏,所以姓和氏是分开的。
“姓”是从祖先开始一直流传,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最初的姓大多含“女”如姬、姒、姜等。而“氏”是父系社会产物,只有贵族才能拥有,一般是职业、官名、地名、国名等,是可以变化的。比如姜太公,姓姜,名尚,封地被称为“吕”,所以他可以称为“吕尚”。
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宗法制逐渐没落。这时候的“姓”和“氏”之间差异逐渐模糊,秦汉时期二者便开始同化,称呼可以用姓,也可以用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