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户是谁提出的 1962年,陈云提议分田到户,却被毛主席驳斥:不符合国情!

时间:2024-08-02 09:32:32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国内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的农业生产秩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粮食生产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962年陈云向毛主席提出了“分田到户”的主张,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对农业集体化路线的背叛,陈云因此受到了毛主席的严肃批评,此后离开中央工作十年之久。

一向行事稳健的陈云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建议的风险,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这个决定呢?

陈云的调查结果

从1959年开始,受到大跃进运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几年大幅下降。

为了找到影响农业生产的症结,陈云多次深入农村走访,并和部分农业工作者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陈云对农业发展方式有了新的看法。

当时他在回到家乡走访的时候,发现集体养猪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猪的饲养方式并不上心,他们给大猪小猪,公猪母猪,乃至于病猪的饲料都是一样的。

这就导致小猪饲养产生了浪费,大猪和病猪营养不足,这对猪肉的产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云认为这种饲养方式不可取,他要求当地的三个大队实行试验开放制度,让村民们将猪领回家饲养。

一段时间后他又到当地走访,发现这些猪养得远比之前好,这让他意识到包产到户的重要性。

在此前的革命生涯中,陈云和一些农民朋友建立了友谊,建国后他们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陈云发现农户对于当时“大呼隆”的生产方式颇为不满,觉得还是个人搞效果好一些。

这段时间里,陈云还取得了安徽等地农户尝试采用包产到户后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他认为这是解决当前农业困境的好办法。

由于陈云在工作中有“一次退够”的习惯,他觉得与其推广包产到户不如直接分田到户,这也是他政策建议的主体内容。

其他常委的支持

有了尝试分田到户生产方式的想法后,陈云在完善自己计划的同时,也找到了其他常委针对这一政策进行了交流。

他首先找到了刘少奇和林彪,他们二人对于陈云的提议表示支持,随后陈云又和邓小平见了面。

在交流中邓小平承认了分田到户是一种可以尝试的生产方式,但不是唯一选择,具体使用方法还需要斟酌判断。

最后陈云向周总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在第一次听完陈云的汇报后,周总理并没有第一时间表态。

等到第三天他才找到陈云,表示现在农具和耕牛都已经收归集体所有,再分散下去是不好的,因此分田到户恐怕不好实行。

一段时间后,邓小平在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农业问题时再次提到了陈云的建议。

他认为现在一些地方包产到户搞得不错,分田到户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可以适当尝试。

在特殊的过渡时期,只有“退的够多”才能够继续前进,只要新方法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就值得尝试。

这次会议更加坚定了陈云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并提出分田到户的念头。

此时邓力群等人认为,陈云的这种建议和当前集体化发展农业的方针相违背,便劝他不要操之过急,最好等到秘密实验的大队有了好结果之后再说。

但陈云说:

我担负全国经济工作的领导任务,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此事提与不提,变与不变,关系到党的声誉,关系到人心向背。既然看准了,找到了办法,怎能延误时机!

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陈云最终决定向毛主席进行工作汇报,而支撑他这么做的另一条理由,就是他对毛主席实事求是态度的信任。

毛主席的批评

陈云之所以对毛主席的的态度非常乐观,主要是在那段时间的工作中,毛主席先后接受了他两条非常大胆的建议。

第一条是陈云提出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可以从西方国家处进口粮食缓解压力。

特别是陈云还提到了为了节省外汇,可以选择通过法国转口的方式引进美国的粮食。

这个想法在其他人看来一定会被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但是毛主席最终同意了这一计划。

另一件事是陈云在制定1959年钢产量指标时,将原先的指标减去了一大半,这和当时的大跃进氛围是相违背的,但毛主席依然批准了他的建议。

这让陈云对毛主席实事求是,有错就改的工作态度十分钦佩。

但这次听到分田到户相关建议后,毛主席的态度却显得非常激烈。

他不但在后续会议上对分田到户的想法进行了驳斥,还让陈云离开了最高决策层和实际工作岗位,处罚不可谓不严厉。

毛主席之所以对分田到户的想法如此排斥,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一旦开始单干,农民的收入就会再次分化,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对农业六十条等农村发展规划已经做出了频繁改动,他将农业基本核算单位从人民公社改到了生产大队,之后又从生产大队改为了生产队。

这说明他当时已经在努力纠正“左”的错误了,不过其底线就是维持生产队这一生产模式,包产到户甚至分田到户显然触及了他的底线。

写在最后

当时陈云向毛主席提议分田到户的举动,显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他的责任心以及对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信任。

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生产确实有助于提升生产力,这都充分说明了陈云的能力和担当。

但当时我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这需要农村将生产力集中起来,如果没有他们的奉献,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国防事业发展也不会有这么快。

而毛主席所在意的正是这些让中国能够真正站起来的底气,为此他不得不驳回了陈云的意见,这也是一个苦涩而无奈的选择了。



相关推荐

子女如何购房2024-12-27

如何查询异地2024-12-27

170如何举报2024-12-27

如何税后扣除2024-12-27

如何追回充值2024-12-27

如何办理特殊2024-12-27

如何终止挂靠2024-12-27

如何死刑辩护2024-12-27

工资架构如何2024-12-27

车辆指标如何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