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城管是国内最大非法组织,应该解散?未来城管会取消吗?

时间:2025-03-21 09:41:00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目光。曾经,互联网上吐槽城管的声音此起彼伏,去年,甚至一度传出各地取消城管的消息。然而,事实究竟如何?城管,这个在城市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群体,真的会彻底消失吗?让我们一同揭开这背后的神秘面纱。

多年来,城管与市民之间的纠葛似乎从未平息,矛盾甚至随着经济发展而加深。回首十几年前,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小商小贩与城管的冲突频繁上演。在大众的记忆中,小贩被城管撵着跑的场景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冲突在舆论中造成恶劣影响。可令人不解的是,每次负面事件发生后,涉事城管常被定性为临时工。2014 年温州苍南县的城管与群众冲突事件,便是典型。事发后,当事人被处理,官方依旧将其定性为临时工。类似情况反复出现,公众渐渐明白,只要有冲突,那些在街上执法的城管似乎就成了临时工。

实际上,这些执法人员大多确实是临时工。各地方、各单位非法用工,招募临时人员,患上 “临时工依赖症”,对临时工管理却近乎空白。这导致临时工执法时毫无分寸,也让他们成了 “背锅侠”,背后单位和正式工却免受冲击。从执法依据来看,城管缺乏一致性法律法规,虽在执法,却无执法权,他们只是当地行政权力的延伸,因此,有专家称城管为全国最大的 “非法组织”,如此混乱,执法乱象自然层出不穷。

城管领域的混乱,根源在于其承担的城市管理工作,多是各部门不愿插手的脏乱差事务。以小贩治理为例,政策层面未完全杜绝小贩存在,地方政府为维持市容市貌和管理经营活动,对小贩采取行动。但治理过程涉及工商、税务、市政卫生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协调复杂,且小商贩属弱势群体,执法分寸难把握,各部门都不愿担责。于是,城管部门应运而生。

本质上,城管没有执法权,其权力来源和法律依据都由其他市政部门授权。可以说,城管就是其他市政部门的 “临时工”,那些棘手、复杂的事都被推给他们。临时组建的单位缺乏正式编制,上街执法人员多为临时招募,素质参差不齐。

执法依据、手段和能力不足,执法行动极易演变成冲突。在大众眼中,城管就像市政多个部门的 “夜壶”,需要时拿出来用,不需要时就塞到一边,甚至必要时让其顶罪。这虽难听,却道出了城管多年来的存在逻辑,而这本质上是城市管理理念滞后的结果。

回溯历史,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城市无需城管。那时社会经济活动不够开放,没有私营商贩,商店、百货公司皆为国营,人们生活与国营单位紧密相连,城市运作相对简单。80 年代后,城市经营活动放开,商贸领域从国营向私人参与转变,户籍制度放松,大量农村人涌入城市,商贩增多,冒牌货、假货滋生,市政管理难度加大,街道乱象丛生。当时没有城管,市政管理由各单位派人上街执法,但人手不足且执法依据不完善,管理十分混乱。这种局面最终催生了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概念。

城管是城市管理模式下的产物,由工商、卫生、消防、税收等多个部门授权,将权力综合起来上街执法。上世纪 90 年代,各地城管称呼不统一,队伍名目繁多。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行政执法队伍数量惊人,商贩需面对多个执法部门检查,严重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秩序。


90 年代末,各地城管队伍逐步组建,执法标准统一,其他部门不再上街,改由城管综合执法。然而,拥有更多执法权的城管,并未解决原有问题,反而激化了更多矛盾。城管面对的城市管理问题,多涉及大众生计和根本利益,管理界限模糊、执法权责不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问题自然不断涌现。

去年夏天,内蒙古、广西、甘肃等地撤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让大众误以为城管要被撤销。但实际情况是,各地并非真正撤销城管,而是对其进行拆分和重组,就像早年组建城管部门一样,现在各城市正进行新的调整和尝试。

公共管理领域专家表示,城市管理需求依旧存在,城管部门短期内不会撤销,但改革迫在眉睫。界定执法权限、避免重复罚款、改变多头执法趋势,将是城管改革的重点。若不解决这些问题,城管与大众的矛盾将延续,尤其在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城市人口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城市管理水平和方式亟待革新。

没有人不向往干净、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城管的本职工作本是确保城市有序运行。然而,过往城管在工作中常将问题复杂化,甚至将群众推向对立面。未来,城管的存在不应只是管理,更应注重服务大众。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城市对大众的吸引力。对于城管的未来,你有怎样的期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为城市的美好未来出谋划策。


作者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