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成本优势”,近来一再被提及,成为上海面向全球打出的一张关键牌。
此前,很多领域已经将“降本增效”作为一项核心任务。
比如,针对工业成本,上海去年持续攻坚一年,从地价到电、气、水、热、网等要素价格,再到企业融资成本、转型成本,逐一打开分析,把握底层逻辑,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应降尽降”。
而从低效土地盘活利用到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规范招商引资等,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遵循,都是“降本增效”。
降本,要降有形的本,也要降无形的本,更要通过功能提升、品质优化来实现积极意义上的降本。
在显见的要素成本之外,人才集聚、教育医疗等服务资源集聚、完备产业生态乃至多元文化供给、城市活力,以及对企业经营尤为重要的——长期、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都与城市的“综合成本”息息相关。
同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趋势新要求,如何为企业创新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赋能,尤其是针对企业成长需求,及时精准匹配智算、语料、绿电、场景、平台等创新要素供给,亦决定一个企业、一门产业乃至一座城市的长远动力。
上述方面的质量越高,相应的“综合成本”也就越低。上海要打的“综合成本”牌,正在于上述方面的集成。
也可以说,龙头带动优势、改革开放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治理现代化优势,直接关联着城市的综合成本优势。持续放大这一优势,将是这座城市的重大课题。
原标题:《观见词典 | 综合成本》
海报设计:王晨 视频剪辑:池淑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观见工作室出品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朱珉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