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的起源与繁衍
伯益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赢。夏朝初,伯益次子若木受封徐,为徐国第一代国君,若木至第四十四代国君章禹,都为嬴姓。
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公族子弟以国为姓,称徐氏。这就是赢姓之后,徐姓起源于此。
以国为姓的徐氏,开创历史新篇章。
第一节 以国为徐姓
《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吴国灭徐国后),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率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就是说,吴国攻下徐国国都之后,徐国君章禹剪断了头发(因为短发是吴国风俗),带着夫人,到吴王那里去请罪。吴王安慰一番后,就让章禹和近臣一起走了。章禹逃往楚国。楚国已派沈尹戌率军救徐,却没有赶上。于是,就在夷地开始筑城,让逃亡而来的章禹住在那里。夷邑又叫城父邑,即今安徽毫州东南城父集。章禹所迁居的夷邑,不久还是被楚国吞并了。
北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叙述徐姓起源时称:“徐氏出自赢姓。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于徐,其地下邳僮县是也,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禹,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播迁
韩愈在《重修偃王庙碑记》中叙述: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扬二州之间[注:徐州,古九州之一。《夏本纪》:“海岱惟徐州”,海指黄海,岱指泰山,北从泰山与青州分界,南从淮水与扬州分界。古扬州指“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周礼·职方》:“江南曰扬州”,江指长江以南。《吕氏春秋》:“东南为扬州,越地”。汉武帝置十三州刺史部,监察吏治,扬州为其一,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和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以及湖北部分地区,河南商城、固始等县。]。就是说,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公族子弟以国为姓徐,分迁多处。
一支随章禹奔楚国,定居在今江西西部的余干、高安、临江一带,即今信江流域,汉代在这里设立了余干县。清光绪十四年在江西高安县出土“徐王义楚耑”及十二件青铜器;1979年在江西靖安县出土“徐王义楚盥盘”,表明徐姓迁移轨迹。
一支向北再次迁入齐鲁(今山东)地区,在这里繁衍发展。
一支南下到余水(古称涂水,今安徽滁县的滁河一带),并在此定居下来。隋代在这里设立了滁县。
一支向南第一次渡过长江,定居在余杭山一带,秦代在这里设立了余杭县(今杭州)。这一支徐姓到了唐代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郡望:浙江于潜县大姓徐氏。
一支继续南下,一直到达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发展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畲(读奢)族,也称畲氏、畲客和佘民。(注:畲通畬,徐和畬古音相近)
有一部分徐人留在故土,成为吴国的臣民,有的还做了吴国的显官。据《左传》所载,公元前485年,吴国曾派大夫徐承率舟师从海上袭击齐国。这徐承便是徐国的遗民。目前,史学界认为“徐承率舟师自海入齐”事件,是我国史籍中关于海战的最早记载,开创了春秋时期我国渡海作战的先例。公元前485年徐承率水军攻齐国,距公元前512年徐国被吴国灭亡74年,徐承是徐国遗民可信。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初步发展
秦汉时期,徐姓主要在淮河中下游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如今的山东南部、安徽西部、江苏北部这一区域初步发展,并不断向四方播迁。
这一时期,徐姓在齐鲁地区分布广泛。南朝齐文学家王俭所撰《姓谱》载有徐姓五个较早的郡望,即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洑阳,前四个均在山东,后一个在河南。这说明先秦时期今天的山东地区是徐姓的主要分布区。到了东汉,琅琊人徐业,通习六经,西游关中,为扶风大儒。此外,东汉末年,豫章(今属江西南昌)人徐穉(孺子),博学卓识,闻名于世,朝廷多次征聘,他因不满宦官专权而多次拒聘,被称为“南州高士”,其后裔发展成为著名的南州世系。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初度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姓初度繁荣。徐姓望族仍集中在山东地区,尤以东海郯州(今山东郯城县)和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县)徐氏最为著名。
这一时期,徐姓人向外播迁的主要原因是纷繁不息的战乱。三国时期,蜀、吴之间的交战;西晋末年,历时十六年的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刚刚结束,又发生了刘满、刘聪父子掀起的“永嘉之乱”,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少数民族贵族趁机起兵,夺取政权,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并不断南侵,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迫使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以躲避战乱,形成三大移民支流。
一、“秦雍流人”,居住于今陕西、甘肃、山西的人民,当时被称为“秦雍流人”,沿汉水顺流而下,渡过长江到达洞庭湖地区,最远的沿湘水到达桂林,沿西江移入广东中西部。
二、“司豫流人”,居于今河南、河北的人民,被称为“司豫流人”,沿汝水而下过长江,迁于江西鄱阳湖地区,或沿长江顺流而下到达安徽、江苏中部,或沿赣江到达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
三、“青徐流人”,居于今山东、江苏、安徽的人民,被称“青徐流人”,沿淮水而下,越过长江,分布于太湖地区,更远的则达浙江、福建沿海一带。
徐姓人也加入了这三支迁移大军之中,尤以“青徐流人”为最多。例如三国魏东莞(今山东诸城)人徐奕,广宁海西(今河北涿郡)人徐宣都曾避难江东。三国吴徐盛原为琅琊人,后避居吴地,成了东吴名将。晋“永嘉之乱”时,东莞姑幕人徐澄之与同乡人臧琨率本家子弟和乡里族众一千多家,南渡长江定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成为当地望族。南朝陈吏部尚书徐陵,郯人,侨居镇江。东海郯人徐勉,仕梁官至中书令,侨居镇江。南朝齐司空徐孝嗣,其先郯人,侨居镇江。梁朝,徐文盛本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和父亲徐庆之率领宗族一千多人渡江南下,做了梁朝的高官。北魏徐謇本是东莞人,一代名医,后来南迁并定居丹阳(今江苏南京)。南朝宋、齐、梁、陈政权中的上层徐姓人物,多出于这一支流民。注:永嘉之乱: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年间(307-312),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氐、羌动乱,割据建国,又史称“五胡乱华”。
第五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空前昌盛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朝代,这一时期,徐姓顺势发展,空前昌盛,由西汉南北朝时的五个郡望,又增加了五个,总数达到十个,据《元和姓纂》记载,唐代徐姓的十个郡望分别是:东海郯州、长城、东莞姑幕、高平、新丰、瑕丘、琅琊、东阳、于潜、洑阳。
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仍集中在黄河流域,历次战乱也因此多发生在这一地区。而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多又是未被开发的荒芜之地,这便成为徐姓南迁的原因和条件。这一时期,徐姓有三次南迁:
第一次发生在隋末唐初。在隋末政权更替过程中,各种势力交争,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而被迫南迁,其中包括一部分徐姓人。特别是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朝廷又派陈政的哥哥陈繁、陈敷率领五十八姓军校前往增援。后在陈政之子陈元光的领导下平定了叛乱,随陈氏父子入闽的中原将士两次共六十四姓七千余人,他们全落籍于福建,其中便有徐姓。
第二次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攻下了洛阳、长安,并派其部将史思明占领了河北十三郡。“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使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饱受战乱蹂躏,死于战乱和大批南迁。中原不少徐姓人也在这些动乱中被迫迁居南方。
第三次发生在唐末黄巢起义期间。黄巢起义规模浩大,势如破竹。初期,十余万起义军强渡淮河、长江,经江西、浙西,进抵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克福建诸州郡。王霸二年(879年)进入岭南,攻克了广州,队伍发展到百万之众。然后,起义起义军又北伐,经过湖南、湖北向北攻克洛阳后,接着西取长安。黄巢起义历时十多年,转战南北,不少徐姓人跟随起义大军来到南方,一部分便在当地落籍
第六节宋至近现代的状况
宋、元、明、清至近现代,徐姓人继续南迁,并开始远播海外。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占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1127年,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这次迁徙,规模庞大,一批徐姓人也随之由江北迁居江南。
在宋、元、明、清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徐姓人又从江浙一带继续南迁至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据《东海堂徐氏族谱》记载,宋朝末年,徐氏有一支自江西石城县迁至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元代时迁居广东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代又移居到长乐,后又分迁至程乡、东石、义化等地。另据《崇正同人系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南宋末年从江西宁都迁至广东五华县。《和平徐族谱》记载,徐氏一支于元初从江西吉水出发,随南宋皇帝由福建入广东,迁居和平县。《蓝田徐氏族谱》记载,蓝田徐氏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明洪武年间迁居广东揭阳蓝田。
明末,徐姓人进入台湾。关于徐姓人始入台湾,有两种说法。一说最早进入台湾的是徐孚远。据《台湾省通志》称,徐孚远,字间公,号复斋,松江华亭人,明万历年间首辅徐阶曾孙。明末李自成起义波及江浙一带,徐孚远与陈子龙等组织民军,保境安民。清军入关后,又加入抗清队伍,后归郑成功。南明永历十五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徐孚远于永历十八年(1665)随军前往台湾,次年入垦台湾大榛榔西堡棣榔庄。另一种说法,永历二十八年(1675年),一位叫徐阿华的福建渔民,因出海捕鱼时遭风暴而漂流到台湾,后来回乡邀本族6人迁居台湾旗后(今高雄市),并在台湾建妈祖宫,成为徐姓人入垦台湾的开基先人。此后,清初有泉州人徐公演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雍正年间,有广东人徐立鹏、徐里寿、徐锦宗和同安人徐里树,分别入垦台湾新竹的红毛港、员山顶、茄董坑等地。乾隆年间,又有徐树芳入垦新竹关西镇,徐熙拱开垦今桃园大溪墘,陆丰人徐翼鹏等率领客家移民分垦新竹南势、四脚亭等地。入垦台湾的徐姓人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初多在新竹一带落户,以后逐渐南迁。据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介绍,徐姓为目前台湾第20大姓,大约有人口22万多,主要分布在桃园县、台北市、苗栗县、新竹县,在台湾的徐氏家族有东海、东莞、高平、琅琊、洑阳堂号。
大约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徐姓人开始远播海外,主要分布在缅甸、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美国等地。生活在海外的徐姓人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勇敢和勤劳在各地开拓进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以宗亲会的形式保持着联系,定期召开宗亲大会,以维护宗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共同发展。
当今,徐姓人遍布全国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迹。大陆徐姓尤以江苏、广东、浙江、四川、山东、江西、安徽七省为多,占全国徐姓总人口近二千万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