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卞之琳三维立体的断章创新解析)

时间:2024-07-17 11:46:30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获得“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的卞之琳的不朽名作,成于1935年10月,辑入《鱼目集》。


这是一首非常唯美的诗,除了具有闻一多先生提倡诗要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个要素之外,还具备了意境美。更因为本诗主题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神秘美和玄幻美。


正因为此诗有如此丰富的特质,让多少人为之倾倒。于是有了各种版本的说法:爱情说、装饰悲哀说、哲理说、瞬间感悟说等等。


【一】常规解析


解析这首诗之前不得不提到一个美丽的苏州姑娘,姓张名充和,沈从文先生的四小姨子,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1933年的那个色彩斑斓的秋天,张家四小姐与就读于英文系的23岁的卞之琳相识了。这次异乎寻常的相识,他们找到了彼此共通的点,由此种下了苦恋的种子。他的《〈雕虫纪历〉自序》中交代过,同时他也坦言 :“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就是这关键的一句话道出了小卞同学性格特点,内敛,害羞,温文尔雅,怯于表白。只能卑微地远远地观望,不曾也不敢近前,陷入了秋水望穿欲罢不能的痛苦暗恋,而潇洒奔放稍有男孩性格的张大小姐可能浑然不知,于是就有了前两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小卞同学以这种最轻最浅的文字,码出了最深最重的思恋之情,就这样默默地遥望,,默默地守候,默默地倾听。“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如果是现在,我想,小卞同学一定会在未名湖畔插满蜡烛,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突然点亮,然后有烟花窜空,音乐响起,小卞同学手捧九千几百九十九朵玫瑰花束,单膝跪地,大声冲着面前的张四小姐喊:“充和,我——爱——你!”,如此,诗死了,《断章》也没了。当下是没有诗歌的年代。


因为此诗成于1933年初识及1936年重逢之间的1935年,可见在这两年期间,卞之琳对张充和的思念之深之切。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或者是因为想象,或者是耳闻张四小姐在与另外的男生恋爱,以至于到了担心恐惧的状态。小卞同学很无奈地落下了这17个字,简单朴实的文字,传达出铺天盖地的落寞与惆怅。于是有了下两行: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俩人于1936年再次重逢,那颗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但终究没有开花结果,直到1955年10月1日,45岁的卞之琳与青林完婚。一段美好的情感终究成了诗意江湖的传说。


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二】创新解析


“鉴于卞之琳性格和气质中的一些因素显得特别突出,譬如沉潜、内向、多思、矜持、顾虑重重、犹疑不决等等”,他认为自己身上同时存在两个“我”,所以他处于一种更高级的觉照状态下进行表达,进而形成了“距离的组织”意象的特点。本人感觉这与他在西方念书,接触过西方心理学等因素有关。《断章》一诗直接证实了这一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前两行涉及到的主客体有三层:底层的“风景”,中层的“你”,高层的“看风景的人”,三层堆叠,这里第一层“风景”是客观实相,第二层的“你”是现实之我,第三层“看风景的人”是觉照之我。


后两行与前两行对应,涉及到到主客体也有三层:底层的“梦”,中层的“窗户”,上层的“明月”,从自然意象的组合进一步强调了“距离的组织”的语言及意象组合,从而使得《断章》有了更为丰满更为现实的三维立体构成,在广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度,留白更多,容量更大,形成更为宏阔的再造空间,突破了诗歌二维平面的绘画美,创生了“距离的组织”的立体美,这才是本诗的智慧之处。


所以在众多的对本诗的说话中,本人再加一说:三维立体说


举个最通俗易懂的例子,在没出现航拍之前只能在地面上拍照,出现了航拍以后,就可以万向拍摄了。卞诗就是自带航怕的诗,呵呵。


附: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江苏海门人,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曾是徐志摩的学生,《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2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