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清明,黔东大地云雾缭绕。在武陵山脉深处的铜仁市印江自治县,22.78万亩茶园正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海拔800米的缠溪镇湄坨村,茶农们已挎着竹篓上山,指尖在茶树顶端轻盈跳跃,专采“两叶一芯”的明前茶青。“这片茶山,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绿色银行。”茶农们满眼喜悦,手上的动作变得更加轻快了。
人与自然的精密对话
在印江的茶产业链条上,春茶采摘堪称最富诗意的劳动艺术。年均气温16.8℃,年降水量1100毫米的独特气候,造就了茶叶生长的黄金纬度。
“采茶看似简单,实则暗含玄机。”几天前,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刚刚举行了全县春茶采摘技术培训,讲解员主要从茶叶的生物学特性、采摘标准、加工工艺流程等环节展开培训:“采茶时芽头长度控制在1.5厘米,叶间距保持0.3毫米,这样的茶青才能保证成茶的‘翡翠色、兰花香’。通过“理论+实操”的方式,100余名茶农提升了自身的技术水平。

茶农在采摘茶叶。
朗溪镇甘龙村标准化茶园里,一垄垄茶树郁郁葱葱,200余名采茶工指尖翻飞,一片片嫩芽带着指腹间的温度,落进采茶工的竹篓里。不知不觉间,采茶工仿佛与片片嫩芽进行了一场对话,不一会儿,便装满了竹篓,飘来浓郁的清香,沁人心脾。
传统工艺与现代智造的化学反应
清晨,位于印江自治县新寨镇团山村的宏源茶业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鲜叶经过微波杀青、数控揉捻、远红外提香等27道工序,24小时内就能完成从茶青到成品的蜕变。“这条智能化生产线,让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生产车间工作人员万再卿说道。
而在手工制茶大师覃印莲看来,机械制茶能保证标准化,手工茶则追求‘千人千味’的个性。作为手工制茶的传承者,她曾多次在手工制茶大赛中获得奖项。她认为,既要接受新兴的制茶技术,也要坚守传统的制茶工艺,不断激发传统工艺与现代智造的化学反应。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印江的茶企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梵净山翠峰茶为例,其加工工艺极为讲究,不仅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等参数,还需要经验丰富的制茶师傅凭借精湛的技艺进行操作,才能保留茶叶的独特风味和营养成分。

宏源茶业生产车间。
此外,科技的触角也在改变千年传承的采茶方式。杨柳镇崔山村,载着肥料的小火车穿行于茶山之间;贵州宏源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茶香氤氲,摊青、杀青、揉捻、理条、提香......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将鲜嫩的茶青转化为优质的成品茶。
茶产业链上的乡村振兴“方程式”
春茶经济的勃兴,正在重构印江的乡村图景。在合水镇羊角佬村,茶农万爱旺算了一笔账:8亩茶园年收入6万元,妻子采茶年入2万,再加上土地流转金,“去年全家收入10多万元。”这样的故事在印江并非个例。2024年,印江茶叶总产量2.07万吨,产值22.86亿元,辐射带动全县3.8万户茶农增收。据印江自治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丽红介绍,今年印江投产茶园面积达到了22.79万亩,预计产量达2.09万吨,产值23.02亿元。
政府层面的制度持续发力。创新的“茶园贷”“化肥贷”等金融产品,犹如一池“春水”,滋润着民营企业,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翠绿的茶山。
俯瞰一座座茶山,茶海碧波与美丽乡村相映成趣。一枚枚嫩叶带动印江正实现华丽转身。印江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田进前说:"我们不仅要做好茶产品,更要讲好茶故事,让茶叶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载体。
暮色中的印江,茶香依旧在群山间流淌。从指尖采摘到云端销售,从传统工艺到智慧工厂,这片绿叶书写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答卷,更是一个山区县在新时代的突围之路。当最后一篓春茶送入加工车间,乡村振兴的茶歌,正在武陵深处奏响新的乐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蔡茜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