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裕
通讯员 施慧丽
实习生 张子彤 施佳烨
数据结构中的“队列”如何诠释社会规则?工程数据怎样解码时代命题?
在武汉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就有这么一位老师缪琦,将代码逻辑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她的课堂不教“纸上算法”,而是带学生用技术思维求解现实课题,让工科生既有“专业筋骨”,更有“家国温度”。

黑板上的“人生算法”:技术逻辑照进现实
“数据结构里的队列和栈,就像社会运转的规则,大家都遵守秩序才能公平高效。”缪琦的板书上,抽象术语总与现实命题同频共振——链表结构对应社会组织脉络,树状图演绎决策逻辑,2023级学生赖紫怡形容:“她随手画的流程图,把晦涩概念变成社会运行密码,瞬间就悟了!”
面对学生因“爱打游戏”选专业的迷茫,她在《数据结构》中嵌入职业规划专题,用华为天才少年测试题、游戏开发算法案例拆解行业需求。21级舒展在课堂笔记里写道:“缪老师晒出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模拟工程数据,告诉我们顶尖技术必须服务社会痛点,这比‘画大饼’更有说服力。”
实验室里的“团队破壁战”:从“抢单王”到协作达人
蓝桥杯竞赛曾是学院的“晴雨表”:个人赛报名“秒空”,团队赛却频现“组队荒”。缪琦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加入“思政模块”,要求项目标注成员贡献值、答辩随机抽问非负责模块,倒逼“技术独狼”学会协作。
2021级刘杨团队斩获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奖的经历充满波折:因游戏场景方案争执,项目一度停滞。缪琦用“操作系统进程调度”原理调解:“团队决策要像CPU分配时间片,既公平又高效。”最终,他们开发的古典数学问题游戏,既融入了趣味十足的冒险元素,又设计了巧妙的关卡,传播古典文化。

田埂上的“代码启蒙课”:给乡村孩子种下“科技种子”
今年暑假,栗林村的留守儿童上了一堂特殊编程课:用Scratch制作防溺水警报器,用Python绘制家乡地图。缪琦带着学生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搬到田间,让孩子们在设置“数字水稻”生长参数时,感受科技如何“守护粮仓”。
“我们教孩子把花纹样变成像素画,点按钮就能听非遗故事讲解。”项目负责人赖紫怡展示作品时,眼里闪着光,“有孩子说长大要造‘能种田的机器人’,那一刻突然懂了缪老师的话——代码里藏着造福社会的能量。”
在缪琦的教案首页,“超级新工科人”六个字格外醒目。缪琦在证明:工科教育不是冰冷的“单行线”,技术逻辑与价值逻辑从不对立。当学生开始用算法优化公共资源调度、用代码传递文化根脉,那些跃动的0和1便成了连接青年与时代的“密码”。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