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祺琪(31岁,正教授),又有新身份

时间:2025-04-13 14:31:00

4月11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高性能空间计算智能实验室

发布喜报,

生于1993年的博士生导师、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朱祺琪

入选2025年度

“空间数据智能新星学者”,

排名第一。

此次评选由李德仁院士、周成虎院士和李清泉院士组成的指导委员会进行指导,面向未满36周岁的海内外华人学者。

1993年出生的她去年破格晋升教授

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师个人主页介绍,

朱祺琪生于1993年5月1日,

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地大学者”青年拔尖人才

朱祺琪的个人主页。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站

朱祺琪2013年免试攻读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

2015年硕博连读提前攻博

2018年6月毕业于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获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工学

博士学位。

2018年7月以“地大学者”

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4年破格晋升教授

朱祺琪参加第三届中国空间数据智能学术会议。来源:地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朱祺琪致力于

遥感大数据智能提取分析

及应用方向的研究,

获2022年

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外,还主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科研项目二十余项。

朱祺琪讲课比赛照片。来源:地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为当好老师研究心理学

2019年上学期,

朱祺琪开设了一门选修课

《数字国土概论》,

来上课和旁听的同学很多。

家里离校区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为了节省来回通勤的时间和精力,

她办公室里放了一张折叠的行军床,

一周大概有两三天都住办公室里,

一直持续了几个月。

朱祺琪和学生开展学术交流。来源:地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学生金霖说:

“朱老师上课非常生动,

她会找很多接地气的案例来讲知识点,

课堂上经常和我们互动,

课间也会走到我们身边

问问我们听课的感受。”

2019级研究生王琳琳说:

“朱老师给我的印象

就是永远都很有精力,

一次看到她半夜两三点

接收我发过去的文档,

但第二天早上

还是精神满满地来到办公室。

12日,

朱祺琪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自己从2018年开始工作,

早几年做过班主任、班务指导,

曾被评为“十佳班主任”

“研究生的良师益友”。

朱祺琪生活照。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

朱祺琪还专门研究了一些

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

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

白天有很多杂事,

夜晚通常是朱祺琪

专注做科研的时段,

她没有拖延症,

如果规定自己

要在一个时段里完成的工作,

就无论如何一定要完成。

“现在青年学者压力比较大,

不稍微卷一点,就要被拍到沙滩上。

但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追求,

对未来的目标都不同,

如果能往上走,

我肯定是去激励他们,

但我也不会以我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做科研既孤独,又快乐

朱祺琪师从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

钟燕飞教授与张良培教授。

她记得,

第一次见到李德仁院士时,

恩师就对她说了一番话:

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事情、

思考如何为科技强国

作出自己的贡献。

朱祺琪在指导学生。来源:地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朱祺琪说,

当时自己才21岁,

“对我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从此看待很多问题的角度

就不一样了。”

问及如何在31岁时

就拥有超越同龄人的学术成就,

朱祺琪谦逊地说,

一方面是运气好,

遇到了三位学术造诣高、

教会自己做人做事的导师,

另外就是自己的效率比较高,

能够同时干几件事情。

朱祺琪说:

“我个人比较喜欢自由自在,

可以想我所想,做我想做的。

做科研意味着很多时候,

你就得跟别人不一样,

最痛苦的是你想完成一件事时,

怎么都做不好。

但独自一人在做科研的时候,

也会有很多发现和成就感,

让我觉得说到底也还是快乐的。

记者|占思柳

编辑|喻鑫 朱晨颖 综合空间计算智能实验室、地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网站

校对|赵乐宁 刘明

(来源:长江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