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摩托、无人机开进村头 千余支基层应急队配齐全类型装备

时间:2025-04-28 08:55:0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齐鹏翔 李伟

4月21日,湖北通山县一场突发山火扑救演练中,一架搭载吊桶的无人机在山林上空盘旋洒水,火线被迅速压制。地面上,一辆消防越野车载着1.5吨储水疾驰而来,四轮山地摩托紧随其后,协同扑救。“以前这种山路连人都爬不上去,现在靠新装备就能第一时间打下火头。”通山县应急管理局局长王晓平站在山脚下感叹。

这是湖北基层应急体系“硬实力”跃升的缩影。省应急管理厅透露,湖北省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已完成首批6.5万台(套)应急救援装备的采购、验收、交付工作,1344支乡镇(街道)应急队伍首次实现全类型专业装备全覆盖。

一线有了“尖板眼”

这是一份“沉下去”的清单:山地摩托、遥控救生圈、无人机、森林灭火机、冲锋舟……涵盖森林火灾、水域救援、抗洪排险、地震地质、综合保障五大类140种,应急装备正在湖北基层实现前所未有的“配齐配足”。

“这批装备,不是统一下发,而是由地方根据风险特点定制组合,确保基层队伍真正买得到、配得上、用得起。”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负责人介绍。

在咸宁市通山县,5架重载无人机装上水桶,在森林火灾中快速定点灭火;高机动消防摩托与消防越野车“空地协同”,10分钟内完成500米山地阻燃带清理;在水网密布的咸安区,遥控救生圈与冲锋舟联合部署,实现在复杂水域条件下的远程投送与人员转移。

而在鄂西北山区保康县,吊车、隧道通风车、前突指挥车、除雪车已列装进仓,补上了山区“进不去、动不了、看不清、指不准”的短板。

4月18日,保康县应急管理局组织了一场夜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当“险情”警报拉响,隧道通风车迅速清障,前突车搭建现场指挥平台,无人机升空探照,生命探测仪捕捉“被困信号”,2小时完成伤员转运和路径清障。“有了装备,再远的灾点,我们也能快进快出。”该局副局长李再平说。

“以前没有无人机,我们只能靠肉眼判断山火方向;现在高空回传图像,哪怕是凌晨两点也能看清火线。”通山县应急队员张祥坤感慨道。

从高原、湖区、丘陵到城市郊区,“救援触角”正在从市县延伸到村镇、社区、田野和山头。

实战演练确保装备“用起来”

不只是“装备下去”,更是“体系搭起”。救援装备能不能用、会不会用,是决定成效的关键。

据悉,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已组织19期线下集中培训、2期线上培训,确保基层人员“人手一技能,装备一熟练”。每台技术装备至少有3人掌握操作规范,并通过应急实战演练“练强打硬”。

此外,湖北还同步建设全省应急装备管理系统,通过“编号登记+状态感知+实时调拨”,实现装备一键查询、一键调派、一键监管。

“用得起来、调得出去、管得住,才是真正落地。”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一根水带到一架无人机,从“村干部”到“准专业员”,这场装备革命,正在让基层应急队伍真正具备“发现得早、出动得快、处置得当”的能力。

2025年,湖北省第二批2.3万台(套)装备即将到货,更多基层队伍即将“扩容升级”。这份安全感,正在湖北的“家门口”悄然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