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相逢无纸笔全诗(逢入京使—[唐]岑参)

时间:2024-11-26 08:47:37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逢入京使—[唐]岑参

注释

  •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 凭:托,烦,请。
  • 传语:捎口信。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整文解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西行征途中的一个瞬间,与一位东往长安的使者不期而遇,这一邂逅激发了诗人内心深邃的思乡情绪,并展现了其希冀成就伟业的豪情壮志及旷达的人生观。旅途的艰辛与思乡之痛,在诗篇中被细腻且深刻地剖析。

开篇“故园东望路漫漫”,不仅描绘了物理空间上的遥远,更寓意着诗人精神归途的漫长与不易。通过“故园”一词,直接指向了长安的家园,而“东望”则精妙地定位了长安的方位,同时暗示了诗人对东方文明中心的深切向往。

逢入京使—[唐]岑参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法,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无法抑制的思乡泪水,浸湿双袖的情景,强化了情感的张力,为后文的传递平安信息设置了强烈的情感背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则生动捕捉了旅途偶遇的即兴与紧迫。诗人利用“逢”字巧妙呼应标题,展现了两位行者在马背上相遇的瞬息场景,各自肩负使命,匆匆交错。此间,诗人欲借使者之便传达对长安家人的挂念,却因条件所限,只能托以口信,这种简洁处理,既体现了旅途的现实局限,又蕴含了深沉的情感与无奈,展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

逢入京使—[唐]岑参

全诗语言质朴而不失韵味,融合了边疆生活的粗犷与日常情感的细腻,既有生活的真实,又富含人情的温馨,展现了一种未经雕琢而真挚自然的艺术美感。岑参在此诗中,成功捕捉并升华了普遍的人类情感,将个人的柔情与宏大的理想追求融合无间,形成了既平易近人又意蕴深远的独特风格,彰显了其作为边塞诗大家的非凡才华。

作者简介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 。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 。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岑参

岑参,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不幸失怙,广泛涉猎经史典籍。及至弱冠之年,他向帝王呈献诗文以求仕进,然未获青睐。天宝三年(744年),终以进士科登第,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之职。随后,他两度投身边疆军旅生涯,首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的僚属,继而在天宝末叶转赴北庭,担任安西与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岑参回归中原,得益于杜甫等人之推荐,获任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他踏上入蜀之旅,起初服务于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麾下,后擢升为嘉州刺史。然而,大历三年(768年),岑参离职,意图东返却遭遇阻碍,遂寓居蜀地。直至大历四年(769年)年末,他在成都溘然长逝。

岑参雕像

岑参的诗歌艺术成就斐然,广为传颂。其早期作品涵盖了自然景致描绘、旅行记述、赠答交流、离别抒怀及仕途挫折的感慨,其中自然风景诗以其峻峭清新、意境瑰丽著称,如《暮秋山行》等;而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之类的送别诗,亦是他情感表达的上乘之作。

鉴于岑参深厚的边疆生活底蕴,他是盛唐时期创作边塞诗数量最为丰富、艺术成就尤为显著的诗人之一。他的边塞诗以雄奇壮美的色彩、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面对艰难困苦的豁达乐观精神见长,《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作品便是这一风格的典范。

岑参

岑参逝世后约三十年,由杜确编纂其诗文集,共八卷。后世学者陈铁民、侯忠义及刘开扬亦对岑参的文学遗产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完成了《岑参集校注》和《岑参诗集编年笺注》,进一步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