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智库研究员 喻淑琴
一场跨越地域、连接南北的农业盛会即将登场。
4月18日,“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简称“三博会”)将在广东东莞盛大开启。
这场由农业农村部贸促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东莞市人民政府等多方推进,汇聚各方力量和全产业链资源的国际展会,引发全球农业界的密切关注,被誉为农业领域的“新风向标”,也成为观察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展会新设的省际合作专馆更成为一大亮点。多地计划在专馆中重磅展示特色成果,吉林人参、鹿茸、冰麦,广东荔枝、罗非鱼、化橘红,辽宁蓝莓、海参等跨经纬度的区域联名产品,也将在专馆中集中呈现,充分彰显中国农业统一大市场的多元魅力。
这些开拓性实践的推动力量,源自农业农村系统持续探索创新的“四个共享”——共享市场体系、共享生产车间、共享储存云仓、共享科研平台,正悄然成为激活多地农产品流通、促进产销衔接的“12221”市场体系中又一鲜活生动载体。
当北方的冰麦与南方的罗非鱼在同一个展台相遇,这种突破地域限制的新型协作模式,究竟能为农产品市场注入怎样的活力?又将释放出多大的消费潜能?答案或许就藏在这场以“共享”为核心的农业变革之中。
1+1>2: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
“四个共享”起源于吉粤两省的农业合作探索。2024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率队参加的吉林省委副书记吴海英明确要求大力探索推进共享市场体系、共享生产车间、共享储存云仓、共享科研平台的粤吉合作模式。此后,吉粤两省行动加速,“四个共享”从探索进入实践,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载体,也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关注与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多省“躬身入局”。
“四个共享”模式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以实现“1+1>2”的效果。
其中,共享市场体系是以大数据平台为枢纽,通过挖掘利用整合两地已有的销售渠道,推广异地农产品,构建起精准对接南北供需的网络桥梁;共享生产车间则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生产加工要素跨区域集成;共享储存云仓借助智能调配系统,打造便捷的物流直供通道和现代化仓储设施,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共享科研平台更成为汇聚各方科研力量,实现科研资源跨区域、跨主体共享的创新载体。
由此,农业现代化从以往的 “单点突破” 迈向 “系统重构”,产业链协作范围不断拓展,传统农业的价值链得以重塑。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生产与市场两手抓。生产半径相对固定,市场半径可以拓展,抓市场的重要方法就是拓展半场半径,可以说“市场半径减去生产半径,绝对值越大,农业的价值越高”。“四个共享”模式正是破解市场中的要素资源流动障碍、实现要素资源最优配置。其作用可直接体现在市场空间拓展,要素资源配置优化、仓储物流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等,以协同创新,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个共享”降本增效,市场融合拓展立竿见影,促成了吉林、辽宁、山东、天津等地与广东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合作。
“三博会”筹备期间,辽宁省257家农业供应链企业拓展销区,并考察大湾区市场,为产品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做准备。同时,辽宁省还计划举办农产品大湾区产销对接会,加强双方贸易往来。广东荔枝与辽宁蓝莓也能化身“红蓝CP组合”,联手开拓市场渠道、塑造品牌形象。吉粤合作成果丰硕,成为“东北振兴战略”与“大湾区战略”互动的小切口,迈入资源深度共享、成本协同共控、品质联合共管的全新合作生态。
众多新农人、企业和相关人士也积极参与并见证了“四个共享”带来的变化,从孤立个体转变为“四个共享”产业链中的关键节点。
全国人大代表、90 后的返乡新农人廖志略,业界称之为“化橘红小王子”。他表示,依托“四个共享”,广东化橘红要与吉林人参、鹿茸产业系统性合作,让大湾区与东北区两大市场两大资源实现“南北对流”,实现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黄秀芬从事农业仓储物流行业多年,是粤北大门韶关服务湘赣粤农业山海对接的“桥梁纽带”,她开心地说,“四个共享”一下子把路子找到了,堵点打通了。

全国人大代表、90后返乡新农人廖志略表示,依托“四个共享”,广东化橘红要与吉林人参、鹿茸产业展开系统性合作。
吉林圣一农业作为吉粤合作 “四个共享” 和 “五个一批” 的践行者,通过“四个共享”与广州白天鹅、五粒星、港三元等多家企业结缘合作,优化了产品生产和销售流程,有效解决了北货南下的仓储、运输等难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展现了这一模式的生命力。
省际协作成果逐步走向全球市场
若将视角投向品牌与文化,“四个共享”的深层价值更加凸显。
2024年以来,落实省委省政府合作要求,吉粤两省农业农村部门多次互访,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合力推动“南品北上 北品南下”,在年菜开发、产销对接、协同出海等方面合作结对、“比翼齐飞”。吉林长白山人参与广东茂名化州化橘红更是实现了吉粤合作“开门红”。
此外,双方依托广东媒体协同创新,联合创建的农业品牌文化产业园,开始了从空间合作到文化与品牌提升的合作。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麦朝表示,每到广东,他必到广东品牌文化产业园,与广东的媒体人、品牌文化创意人对接碰撞。“广东媒体人对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真情投入让人敬佩,广东媒体联手广东农业,实现了1+1>3。”麦朝表示,他曾建议圣一工厂进入大湾区时要走进品牌文化产业园。果然,农业人与媒体人携手创作《圣一日记》,一经推出便引发强烈反响,在吉林全网传播,多家央媒力推,在业界火爆程度如同《哪吒》一般。
持续参与助推“共享工厂”建设和预制菜全产业链出海的21世纪报系负责人则表示,近两年在深度参与“四个共享”的建设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像预制菜这类跨度大、边界较为模糊的新产业新业态,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舆论动员、资源链接、跨界交流等优势,打破信息壁垒和资源孤岛,助力新产业发展壮大。广东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农业品牌产业园,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南方报业牵头,深耕三农领域的南方农村报实施,央媒、省媒、市县媒体及新媒体担当作为,“躬身入园”,让品牌文化产业园“百花齐放”,形成合力为“百千万工程”助力,作为参与者之一,深感此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一方面,“四个共享”让媒体人、文化人把文章真正写到“大地上”,让媒体扎根农村农业,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如此一来,品牌文化的种子有了“沃土”,果实会更加丰硕。另一方面,也通过在垂直领域开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探索,找到“全媒体传播+全链条赋能”相互奔赴、相互成就的传播与实业双赢之路,这也是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一次有益探索。
当东北老工业基地与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共进,当农业与媒体等多业跨界融合,当省际协作的成果正在“耐得住寂寞”中追求耐心机会耐心发展,稳扎稳打走向全球市场,中国农业正缓缓拉开又一“黄金时代”的帷幕。
然而,在业界看来,在跨省协作推进创新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推进“四个共享”时,必须警惕“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在技术共享方面,需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要构建“保护-共享-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尽管面临挑战,但“四个共享”的意义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四个共享”的意义和价值愈发重大,尤需从省际走向国际。
随着RCEP的深化以及农业出海力度的不断强化,海外协同创新前景值得期待。广东作为农业创新的前沿阵地,正积极发挥引领作用。2024年5月,广东预制菜出海产业联盟和南方财经组建全国首个预制菜全产业链出海考察团,携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粤商会,前往澳新两国开展考察,成功签订20余项合作协议。考察团还积极探索海外“共享工厂”模式,在新西兰成立跨国公司,开设20余家粤式饺子店,切实推动了广东预制菜产业在海外的落地,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也为农业海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全国首个预制菜全产业链出海考察在澳新考察,探索海外“共享工厂”模式,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
在更广泛的层面,“四个共享”还可助力中国农业从“产地输出”转向“标准输出”,如广东企业借助吉林对俄口岸开拓东欧市场,吉林人参通过大湾区企业的国际认证打入北美市场等;而“共享科研平台”若能吸纳全球创新力量,也将加速中国农业技术的国际化应用。
要实现这些愿景,需进一步完善跨区域监管规则、培育专业化人才等,为“四个共享”模式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现代化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生产关系的深层次重构。"四个共享"创新机制正以破界融通的改革智慧,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突破式发展。当黑土地的金色麦浪与大湾区的创新浪潮交汇成势,当都市圈的科技能量与乡村资源在产业链上深度耦合,这场跨越千里的要素重组,本质上是在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世纪命题。
对于当前正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广东而言,"四个共享"探索所揭示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不单指向农产品跨域流通,更是囊括市场机制、治理体系和发展模式的立体化创新,这将为广东勾勒出一幅"城乡双向赋能、区域协同共富"的现代图景。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