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劳帼龄:拉动消费短期发消费券,长期建议现金与消费券互补

时间:2025-04-07 20:43:00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促消费放在重要地位。如何激活消费潜力,是政府和市场共同关心的话题。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多省市已发放上亿元消费券,真金白银拉动消费。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短期发放消费券更合适。因为作为短期强刺激工具,消费券通过限时性和场景绑定,能迅速提升消费活跃度,提振消费信心。同时通过精准拉动服务消费、推动绿色家电等新型消费,有助于加速服务业扩容和制造业升级;而长期,则应考虑现金与消费券互补的形式,兼顾公平与效率。

消费市场有四大增长空间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我国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劳帼龄: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服务消费,近年居民消费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趋势明显,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教育娱乐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尤其在中高收入群体中,对差异化和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有望显著提升。

二是新型消费,伴随AI设备、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销量增长,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成为新增长点,同时首发经济、冰雪经济等创新场景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三是银发经济,养老服务、健康管理、适老产品等需求持续增长,银发服务市场亟待开发,适老化改造和智能辅具推广将成为新增长点。

四是下沉市场,伴随县域商业体系的完善,叠加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将激活县乡市场对耐用品、农资及生活服务的需求,释放下沉市场消费活力。

《中国经营报》:政策层面的全方位扩内需战略如何释放消费潜力?

劳帼龄:政策层面的全方位扩内需战略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释放消费潜力:

第一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包括积极财政政策方面的2025年赤字率提升、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和“两重”项目,以及宽松货币政策方面的适度降准降息、稳定楼市股市、通过财富效应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是优化消费环境与供给结构,包括改善消费环境方面的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全口径消费统计、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场景,以及增加优质供给方面的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升级、扩大服务消费供给、完善免税店政策吸引入境消费。

第三是强化投资与消费联动机制,包括通过基建投资创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间接刺激消费;以及通过政府性投资带动民间资本进入民生领域,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第四是完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改革,包括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

提升居民实际购买力是基础

《中国经营报》: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政策工具选择上,直接发放现金与消费券这两种方式各有何优劣?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特点,哪种方式更合适?

劳帼龄:直接发放现金与消费券各有其适用场景和优劣势。

发放现金的优点是政策普惠性高,无须设定消费场景或行业限制,覆盖人群更广,减少因消费券使用门槛导致的公平性问题;同时现金的灵活性强,可由居民自由支配,既可用于消费,也可用于储蓄或偿还债务,尤其适合低收入群体应对短期生活压力。缺点是对消费拉动的乘数效应较低,现金可能更多转化为储蓄而非消费,对短期需求刺激有限;同时政策的精准性不足,难以定向支持特定行业。

相对而言,消费券的乘数效应显著,通过限定使用场景和期限,能在短期内激活消费意愿,直接撬动消费,快速提振市场信心;同时通过定向刺激特定领域,如聚焦餐饮、旅游等服务消费,新能源车等绿色消费,或是县域市场等政策重点领域,精准解决结构性消费不足问题,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与区域均衡发展。缺点是消费券设置的使用门槛会影响公平性,尤其是影响低收入群体;同时企业的参与成本也较高,包括结算周期长、中小商家现金流压力大等;此外,消费券设计的政策复杂度也较高,如需要平衡行业覆盖、核销效率、资金安全等多重目标。

从我国当前经济特点下的适配性分析,短期发放消费券更合适。因为作为短期强刺激工具,消费券通过限时性和场景绑定,能迅速提升消费活跃度,提振消费信心。同时通过精准拉动服务消费、推动绿色家电等新型消费,有助于加速服务业扩容和制造业升级。而长期看,则应考虑现金与消费券互补的形式,兼顾公平与效率。

《中国经营报》:结合促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你认为哪些关键政策举措需要尽快落地?如何构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

劳帼龄:结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及当前经济形势,以下关键政策举措需尽快落地:一是居民增收与减负并行,包括提升工资性收入,拓宽财产性收入,以及农民的增收保障。二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围增效,包括加大家电、汽车、数码产品补贴,以及推动二手商品流通改革。三是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包括“一老一小”服务优化,文旅消费融合创新,以及入境消费便利化。四是消费环境优化与权益保障,包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强化市场监管。

具体而言,首先要提升居民实际购买力,这是“能消费”的基石。如通过工资增长、财产性收入拓宽和减税降费提高可支配收入,减少预防性储蓄;同时通过精准补贴与转移支付,释放基础消费需求。

其次要增强消费信心与安全感,这是“敢消费”的保障。如加强社会保障托底,完善医疗、养老、失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后顾之忧;同时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和消费维权机制优化,降低消费纠纷风险,提升消费安全感。

最后要激发消费意愿与升级需求,这是“愿消费”的前提。如通过优质供给创造需求,推动“人工智能+消费”融合,支持国货潮品和首发经济,满足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同时推动场景创新与体验升级,发展沉浸式文旅、夜间经济、低空旅游等新业态,利用新技术优化消费体验;还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定向支持绿色消费、服务消费,结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创新供给。

通过构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循环机制,形成内需增长新动能,加速产业结构优化,改善百姓民生福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朱紫云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