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距 30 厘米,深度 5 厘米,这是农技员教的‘黄金间距’。”在肥城市孙伯镇南栾村金丝绞瓜种植基地,58 岁的李桂春正在用改装播种器移栽绞瓜苗。

孙伯镇农技人员也没闲着,他们俯身弯腰,不时地与种植户并肩蹲在田边,目光专注地测量着移栽深度,手中的卷尺拉得笔直,嘴里还念叨着:“这深度可得拿捏准咯,直接关系到苗子能不能茁壮成长。”
“咱这金丝绞瓜种植啊,门道可多着呢,从最初的播种到眼下这移栽,每一步都得精细操作。就好比这移栽的深度,差个一星半点,后期产量可就大不一样啦。”孙伯镇农技人员刘吉祥介绍道。
为全方位提升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孙伯镇不久前特意邀请了肥城市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前来开展金丝绞瓜特色种植技术培训会,实地解答种植户在种植、管理、采摘、售卖等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近年来,孙伯镇因地制宜深挖本地优势,全力做优“土特产”文章,聚力构建起以“金丝绞瓜”特色种植为主打,果品加工、生态文旅协同发展的多元农业产业格局,为当地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们创新性地成立镇联合社,大力推行‘党支部 + 合作社’模式,成功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泰安佳禾食品有限公司强势加持,全面强化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孙伯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张鑫说,如今,孙伯镇的金丝绞瓜已实现亩产 5000 斤、净收益 5000 元的亮眼成绩,村均增收 10 万元以上,实实在在地让农户们的腰包鼓了起来。
“以前咱村里没个像样的特色产业,现在跟着镇里的步伐搞金丝绞瓜种植,成立了合作社,村民们不光能稳稳拿到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基地务工挣钱,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味。”李桂春高兴地说。
振兴乡村,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也是竞争力。肥城市坚持从产业基础、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实际出发,打造一项项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铺就富民强村路。如今,在肥城市,村级产业“百花齐放”。
在石横镇旅店村生姜种植产业园,同样是一片繁忙喧嚣的景象。撒姜种、埋土、浇地、建大棚,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同步进行。村民们在大棚里忙碌着,将精心挑选的姜种播入垄中,每一块姜种都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预先挖好的沟中,随后覆盖薄土。

与此同时,隔壁姜棚的滴灌设施也在同步运行,确保每一株生姜都能得到精准灌溉。在不远处,一排排整齐的生姜种植大棚正在搭建,这些大棚不仅有助于生姜的生长,还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侵袭,为生姜健康生长保驾护航。 “去年试种生姜的时候,效果就很不错,咱们这儿的土肥得很,土壤还疏松,正适合它扎根生长,收入比以前种传统作物高多了。今年大家一看,积极性更高了,都盼着扩大规模能多挣些钱。”石横镇旅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云平说。
2024年,旅店村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引进了生姜种植产业,试种获得了成功。今年,村里从培植 “一村一品” 主导产业的长远目标出发,积极谋划、主动作为,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深入研究探讨,最终与济南市君珹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投资 168 万元精心打造了占地 31 亩的生姜产业园。园内建设有 22 个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生姜种植大棚,预计今年能产出优质生姜 40 万斤,产值将突破 200 万元大关。
“生姜深加工潜力大,能延伸产业链,比如姜茶、姜糖、姜精油等,附加值比卖鲜姜高出3-5倍。”石横镇农业技术人员闫永峰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打造‘旅店生姜’品牌,以小小生姜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