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写在泉上的小城

时间:2025-03-21 09:50:00


当渭水支流在关陇云烟间

蜿蜒出千年墨痕

当《诗经·秦风》在汉唐古道上

吟诵出万里回响

清水

一座深藏于陇东南的小城

便以“轩辕故里”的气度

缓缓舒展历史画卷

△俯瞰清水

新甘肃客户端

《跟我奔“县”吧》栏目

第三站来到清水

天地滋养

清水东邻陇山 西接渭水

素有“陇右要冲 关中屏障”之称

“清泉四注”这个流传已久的地名由来

很形象地表现了这里与泉水的不解之缘

△清水夜景

莲泉、珠泉、涌泉、小泉

清泉、甘泉、凉泉、温泉

清水自古以来

甘泉如星 清流遍布

△汤峪温泉

而最为人称道的汤峪温泉

位列全国名泉

开发利用始自宋代

明代已成“陇上胜迹”

有“香胜华清”之美誉

△汤峪温泉

现代研究表明

汤峪温泉富含

偏硅酸、氟、锶、锂等

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

“生命之花”锌的含量

更是居全国温泉之冠

这一处自古天成的氤氲秘境

在花石崖壁间酿出“锌雪琼浆”

以林籁泉韵谱成四季和弦

时至今日

仍然续写着康养福地的基因密码

文脉汤汤

清水

不仅是地理标识

更是文化符号

地名中

镌刻着岁月记忆

传承着文化脉络

△轩辕广场

公元前688年

秦武公伐邽戎置邽县

开中国郡县制先河

公元前115年

析上邽置清水县

距今已有2700余年建县史

△轩辕谷

轩辕谷

传说中轩辕黄帝就出生在这里

古代文献屡有记载

明朝学者胡瓒宗

曾撰文《轩辕黄帝出生清水考》

并题刻“轩辕故里”石碑

△非子牧场

秦亭遗址、非子牧场

从秦非子到庄公

秦人先后有五代首领在此因地制宜、苦心经营

这段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创业史”

不仅对秦的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赵充国雕像

赵充国陵园

这里镌刻着西汉名将赵充国的赫赫战功

他的安边良策

写在屯田戍边的经国方略里

他的文韬武略

凝练在成语“百闻不如一见”中

△牛头河

牛头河的清波

将关山月的倒影揉碎成盛唐星辉

让漫长而艰辛的丝路行旅

到此有了一处温柔的水乡梦境

△花舞北山

北山的丁香紫

在四月天的春风里撰写人间芳华

以“聚小朵成大气”的气韵

成就“全国丁香名县”的美誉

△花石崖

花石崖

饱经沧桑的“补天石”

被赋予了多少古老神话的无限遐想

△清水县博物馆陈列的李崖遗址出土文物。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摄

李崖遗址

甘肃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秦文化遗址

还深藏着多少大秦源起的秘密

△轩辕广场上的老水车

明清县志里的治水歌谣

仍在红堡古渡回响

旧时的水磨坊转动着年轮

漫延出岁月难解的乡愁

流水蜿蜒的清水

原来如此厚重

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数千年的文明积淀

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流淌

似水缤纷

对清水人来说

绿山清水 让人更生闲适的心境

△罐罐茶

晨光微熹 人声渐起

永清镇老街上的茶炉已煨着黑陶罐

陈年茯茶在沸水中舒展成琥珀云烟

△烩麻食

正午时分 灶房飘香

铜勺在铁锅里搅动烩麻食的美味风云

腾起的热气如轻纱般拂去劳作的倦意

△轩辕广场

暮色四合 华灯初上

轩辕广场绽放欢声笑语

音乐喷泉托起七彩水幕

好日子在清水欢快地流淌

一日三餐 四季流转

小城里暗藏的“好味道”

等待你用舌尖碰撞出

更加饱满的“奔县”体验

△清水扁食

清水扁食

臊子采用猪五花切成小丁

用胡麻油和多种佐料熬制

面皮大而薄 配上葱花和油辣子

一口下去让人胃口大开

△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在榆木床子的挤压下

滑入滚水凝成褐玉琴弦

配上臊子更让人垂涎欲滴

△面鱼

面鱼儿在酸浆水中游弋成金黄弧线

佐着韭菜的辛香

将独一份的清凉沁入骨髓

△麻腐饼

麻腐饼

胡麻油拌透的麻腐馅料暗藏乾坤

与辣子醋汁在舌尖奏响三重奏

△清水麻鞋

清水的宝藏 可不止这些

你可以换双有名的清水麻鞋

△中医养生馆

逛逛康养一条街

体验中医养生

△木人摔跤

再听听清水小曲

看看木人摔跤

△庞公玉石

如果你是位奇石玩家

这里出的庞公玉石千万不可错过

此石天然妙成

早在宋书《云林石谱》就有记载

“色绿,有波浪状纹理,制砚温润发墨”

相传有人将石制成圆砚赠送苏轼

苏轼如获至宝

赞叹石头上的纹理为“天波”

△清水美景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省级森林城市

省级旅游度假区

今天的清水

一头传续轩辕秦汉精神血脉

一头致力农旅文康融合发展

一张温泉大景区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朋友

有空来趟清水吧

山是青山

水是清水

康养休闲

清水“泉”有

来源:新甘肃